俄罗斯铁路公司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近日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完善途经俄罗斯和中国领土的欧亚国际运输走廊。
中俄双方计划加快外贝加尔斯克和满洲里边境口岸1435毫米轨距第二主轨建设项目的实施,提高边境车站的接收和转运能力,以增加货物转运量。
俄铁表示,在提高铁路吞吐量和运载能力的框架内,双方将继续发展俄中之间现有的铁路口岸,包括外贝加尔斯克-满洲里、格罗德科沃-绥芬河、下列宁斯阔耶-同江口岸以及通往这些口岸的基础设施。
据俄罗斯运输与基础设施国家研究中心估算,上述各项建设的成本约为13.3-17.5亿美元。
普京政府暂时还没有详细的融资方案与建设计划。
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期间,双方联合声明明确深化交通物流和口岸合作,加强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俄中之间的铁路是强化两国联系的骨干架构,2023年两国铁路贸易量增加36%,今年有望再创新的纪录。
普京已批准启动“东方多边形”铁路网建设项目的第三阶段工程,加快构建一个覆盖远东地区的广阔铁路网络。
为了顺应中俄间日益紧密的经贸合作步伐,普京政府决定在远东地区铁路网络的革新上倾注更多资源。
重点落在了两大关键铁路动脉——贝加尔-阿穆尔铁路(Baikal-Amur Mainline, BAM)和历史悠久的西伯利亚大铁路(Trans-Siberian Railway)的升级上。
这两条铁路作为俄罗斯交通脉络的神经中枢,承载着巨大的潜力和责任。
普京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俄政府将以尖端科技为驱动力,推进这两条铁路动脉的高效改造和扩展,将它们的运能提升至25.5亿吨/年。
在地图上,西伯利亚大铁路以醒目的红色线条横贯东西,而贝-阿铁路则以其碧绿的标识穿越广袤的远东地区,构成了俄罗斯交通网络中的重要支柱。
这些铁路动脉的升级与整合,无疑将对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毛子对远东铁路网络的推进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紧迫感,这不仅仅是为了提升以西伯利亚大铁路和贝-阿铁路为核心的交通动脉,从而增强东西部地区的联通性,确保境内物资的顺畅流通,推动远东地区的全面发展,更是出于它深陷俄乌泥淖的战略考量。
这个庞大的铁路网建设,实质上是对普京政权未来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关系到其能否在长期的国内外挑战中,坚守并维护俄罗斯的经济和政治自主权。
在欧洲贸易路线几乎隔绝,波罗的海区域逐渐被北约势力所覆盖,尤其是北极航道的建设尚需时日的背景下,普京非常关切维护其三大物流命脉:
据官方数据,这三条走廊在2023年已实现了超过5亿吨的年度货运量,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有望飙升至惊人的7亿吨。
其中,东部走廊作为连接中国、东南亚及部分南亚的纽带,尤为重要,去年已达到约3亿吨的货运规模,这其中1.73亿吨的货物流通,直接得益于普京提及的两大铁路动脉的贡献。
然而,黑海出口通道受制于土耳其,地理位置的敏感性使得亚速海-黑海走廊的安全笼罩着阴影。
国际南北运输走廊的发展受限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条件,使其短期内难以发挥核心作用。
相比之下,东部走廊因其稳定的局面和深厚的经济合作关系,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未来前景不可估量。(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据人民日报消息,5月5日,记者从交通运输部获悉,劳动节假期第5日,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26945万人次,环比下降4.5%,同比增长13.0%。其中:铁路客运量2110.0万人次,环比增长6.6%,同比增长11.5%。公路人员流动量(包括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道非营业性小客车人员出行量、公路营业性客运量)24493万人次,环比下降5.2%,同比增长13.2%。水路客运量110万人次,环比下降34.0%,同比增长1.8%。民航客运量232.0万人次,环比增长3.2%,同比增长5.6%。 5月1日至5日,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14.67亿人次,日均2.93亿人次,同比增长8.0%。其中:铁路客运量累计10169.2万人次,日均2033.8万人次,同比增长10.8%。公路人员流动量(包括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道非营业性小客车人员出行量、公路营业性客运量)累计13.45亿人次,日均2.69亿人次,同比增长7.6%。水路客运量累计868.9万人次,日均173.8万人次,同比增长24.9%。民航客运量累计1114.3万人次,日均222.9万人次,同比增长11.8%。 5月4日(劳动节假期第4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28204.2万人次,环比下降2.7%,同比增长12.0%。其中:铁路客运量1978.6万人次,环比增长9.1%,同比增长11.1%。公路人员流动量(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