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首条永磁磁浮轨道交通工程试验线“红轨”在江西兴国举行竣工仪式,标志着世界首条永磁磁浮空轨试验线投入使用。
专家介绍,“红轨”是一种新型、小运量磁浮空轨系统,具有安全、经济、智能、绿色等特点,将引领我国新制式、接入级轨道交通翻开新的篇章。
据介绍,此次投入使用的江西兴国县永磁磁浮空轨试验线全长800米,2车辆编组,定编88人,设计最高运行速度为每小时80公里。
轨道交通是目前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最有效的手段,但地铁、轻轨等传统城市轨道交通制式存在批复门槛高、建设周期长、建设及运营成本高等问题,接入级交通最后1公里成为当前交通系统的短板。为此,近几年国内新制式轨道交通不断涌现,如云轨、空轨、智轨等。在轨道交通领域,空轨属于后起之秀。
中铁六院总经理陈国栋介绍,“红轨”将悬挂式单轨和磁浮技术完美结合,具有低能耗、少占地、适应好、可移植的显著优点,是小运量接入级交通和旅游交通的新选择。“这些特点,让永磁磁浮空轨不仅适用于城市、景区、机场接驳、商务中心、特色小镇等常规环境,在沿江、环湖、海边、高寒、荒漠等困难条件下也能大展身手。”
“红轨”开拓了独立于常导电磁悬浮和超导悬浮之外的磁浮技术新体系,系统应用了无人驾驶、北斗定位、5G通信、传感融合等新理论和技术。项目由稀土永磁悬浮系统、直线电机牵引驱动系统、智能定位与通信信号系统、运行控制与安全保障系统、轨道支撑与牵引供电系统、车辆装备系统等部分构成。目前,“红轨”已初步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正在形成一系列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产品标准、技术规范。
江西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杨斌介绍,江西理工大学联合中国中铁工业旗下中铁科工集团成功攻克了悬浮转向架结构、导向结构、直线电机牵引驱动等技术难题,在世界上首次将永磁悬浮技术应用于空轨车辆制造中。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轨技术的国家。
中铁科工集团空轨事业部总经理徐国学介绍,从“空轨”到“空轨+磁悬浮”,转向架由轮胎变成永磁铁,无需耗费电能,通过永磁特性即可实现车辆悬浮,零摩擦运行。
谈及“红轨”有别于其他轨道交通项目的特点,陈国栋解释:“基于永磁阵列实现零功率斥力悬浮,使得能耗和运维成本更低;悬挂式设计,在绿化带立墩形成独立路权,具有少占地、不影响地面交通的优势;装配式建设,施工速度更快,更加环保;转弯半径小,爬坡能力强,广泛适用于中小运量接入级交通需求和文化旅游交通线路。”
专家表示,作为世界首条永磁磁浮空轨工程试验线,“红轨”的顺利推进,既是针对不同交通出行需求,构建多层次、一体化、更便捷的交通网络的积极尝试;也是探索以重大工程应用带动稀土永磁产业集群健康发展,延伸稀土产业链的有效措施。
轨道交通展消息 2025年4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26条,运营里程10975.8公里,实际开行列车361万列次,完成客运量28.5亿人次,进站量17.0亿人次。4月份,客运量环比减少0.3亿人次,减少1.0%,同比增加0.9亿人次,增加3.3%。4月份全国总运营里程的平均客运强度为0.865万人次每公里日,环比增加2.1%,同比减少3.5%。本月无新开通线路。 其中,43个城市开通运营地铁、轻轨线路268条,运营里程9507.8公里,完成客运量27.5亿人次,进站量16.3亿人次;16个城市开通运营单轨、磁浮、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25条,运营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运量8695万人次,进站量5809万人次;18个城市开通运营有轨电车、自动导向轨道线路33条,运营里程497.3公里,完成客运量1047万人次,进站量990万人次。 相关推荐:轨道交通展展位预订 轨道交通展免费报名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