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由中交天和自主研发制造的“运河号”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在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东线隧道顺利穿越区间特级风险源——运营中的北京地铁6号线,实现零扰动穿越,期间对地铁正常运营未造成任何影响,成功攻克该项技术难题。
北京地铁6号线是一条贯穿北京中心城区、东西向运行的轨道交通骨干线,东六环改造下穿段位于北运河东站至郝家府站,区间列车最高速度可达每小时100公里,且客流量极大。隧道主体离上方地铁隧道最近处仅为21.8米,穿越时既要保证盾构机的正常掘进,又不能对地铁线路造成扰动,对盾构施工要求极高,且该区间地面建筑密集、管线错综复杂,施工难度和风险很高,属于特级风险源。
针对特殊地质,首次将双液同步注浆用于超大直径盾构,通过同步注浆系统将浆液同步注入管片和开挖洞身之间的环形间隙之中,可实现注浆液10-20秒内速凝,以提高隧道的防水性,防止施工区域地表沉降;微速推进(PID)系统可以使盾构机稳定地掘进,有效控制施工地域沉降;泥水压力控制技术可将压力控制在正负0.1bar范围,保证在掘进过程中维持稳定的泥水压力,提高掌子面的稳定性,避免复杂地层地表可能发生沉降的风险。
为高质高效实现盾构顺利下穿,我方技术服务团队同施工方紧密联系,科学制定方案,建立领导及技术人员24小时跟机制度,保障设备高效、平稳掘进,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扰动完成盾构下穿任务。
截至目前,“运河号”已掘进至2058环,共4116米,约完成隧道掘进施工的55%,顺利穿越二级以上风险10余处,地面沉降量均控制在毫米级,单日最高掘进12环。接下来,设备将穿越运河东大街,到达中间井,随后继续向前推进,最终到达接收井,打通东六环改造工程的东线隧道!
项目建成后,北京城市副中心12条规划道路、5条现状道路实现东西向贯通,缓解东六环路的交通拥堵,让通州城区与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融为一体;对提升北京市交通服务水平,促进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据人民日报消息,5月5日,记者从交通运输部获悉,劳动节假期第5日,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26945万人次,环比下降4.5%,同比增长13.0%。其中:铁路客运量2110.0万人次,环比增长6.6%,同比增长11.5%。公路人员流动量(包括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道非营业性小客车人员出行量、公路营业性客运量)24493万人次,环比下降5.2%,同比增长13.2%。水路客运量110万人次,环比下降34.0%,同比增长1.8%。民航客运量232.0万人次,环比增长3.2%,同比增长5.6%。 5月1日至5日,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14.67亿人次,日均2.93亿人次,同比增长8.0%。其中:铁路客运量累计10169.2万人次,日均2033.8万人次,同比增长10.8%。公路人员流动量(包括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道非营业性小客车人员出行量、公路营业性客运量)累计13.45亿人次,日均2.69亿人次,同比增长7.6%。水路客运量累计868.9万人次,日均173.8万人次,同比增长24.9%。民航客运量累计1114.3万人次,日均222.9万人次,同比增长11.8%。 5月4日(劳动节假期第4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28204.2万人次,环比下降2.7%,同比增长12.0%。其中:铁路客运量1978.6万人次,环比增长9.1%,同比增长11.1%。公路人员流动量(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