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峨的崇山峻岭间,穿洞成隧近日,中交一公局集团广西南天6标的工程师们悄然为广西第一长隧——燕来隧道安上了“呼吸巨肺”,让这座隧道瞬间充满活力,同时成为广西首套投入运行的隧道通风净化系统。
“人要呼吸,隧道也要‘呼吸’,安装上特长隧道独有的送风道和排烟道,便能让燕来隧道自由‘呼吸’。”项目负责人李唐军介绍,燕来隧道位于河池市天峨县燕来乡,全长6.3公里,为分离式越岭特长隧道,左幅全长6296米,右幅全长6325米,在特长隧道的建设过程中,通风方式的设计及施工,是极为关键的技术问题。项目建设者十分重视隧道通风系统这一重要附属工程的施工,它不仅直接影响隧道的建设投资,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隧道内的环境,是隧道正常运营的关键。
“由于隧道距离长且是相对密闭的空间环境,洞内施工及通车运营阶段存在通风条件差等情况,送风道和排烟道就相当于在隧道内安装‘呼吸管道’,借助通风和排烟设备,将外面的新鲜空气送入隧道内,还可将隧道内污染气体从井口排出,形成循环通风系统,进而解决隧道施工期和运营期通风难题。”李唐军通俗而详细地解释道,常规通风方式难以更换洞内浑浊空气,隧道里的送风道和排烟道建成后将为主线隧道施工和后期运营提供“呼吸系统”。
为了让这条特长的隧道保持通风顺畅,项目工程师们决定给隧道配上3根“呼吸管”直通隧道外,其中一座斜井作为排烟道,另外再开两条送风道,总长266米,开挖断面为13.32平方米,最大纵坡-25%,曲线半径25米。为实现送风功能,保证风道末端风压,风道断面不能太大。此时,送风道施工便成为横亘在项目团队面前的最后一道压轴题,一共面临三个考点:一是小半径、小断面、大纵坡出渣,二是与主洞拱顶交叉施工,三是洞口下穿村道的安全保证。
针对三项难题,项目团队群策群力,在一次次施工技术探讨会、施工推进会中,反复研讨,灵活调整“战术”,最后逐个攻破。首先是将明挖法与盖挖法结合,将洞口拉槽,支护拱墙由混凝土取代,仅保留拱盖,能实现快速回填恢复村道并有足够的承载力;其次是选用合适的小型机械,装载机逐铲向外出渣,在初期支护上安装灯光导向为装载机倒退指引方向;最后是洞内回填,将送风道接通,既防止洞内高空作业又控制了交叉口的应力集中。如此一来,便成功解决了隧道送风道的安装问题,现在隧道通过三根长长的“呼吸管”,可直接排除隧道内的废气,更换新鲜空气。
作为广西第一长隧,燕来隧道的送风道和排烟道顺利贯通,不仅为这座特长隧道成功装上了“呼吸管”,也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性经验。
数据显示,2024年9月,我国7米以上大中型新能源客车共销售4584辆,环比(3010辆)增长52.29%,同比(3493辆)增长31.93%;1-9月,累计销售23695辆,同比(22688辆)增长4.44%,较1-8月累计(下降0.44%)增长近5个百分点,累计增幅由负转正。9月份我国新能源客车市场发展势头强劲。 9月:远程/中车进三甲 欧辉/金龙/中通晋级 七家企业销量“双增” 由上表可见,在7米以上新能源客车销量排名上,今年9月,宇通客车(600066.SH)销量为1102辆,拿下新能源客车市场销冠,并成为唯一一家单月销量破千的品牌;排名跃升第二的远程商用车,销量为615辆,并于7月后再一次进入销量前十;排名第三的中车电动,销量为599辆,较上月排名上升两位。其余企业中,福田(600166.SH)欧辉、厦门金龙和中通客车(000957.SZ)排名较上月分别提升一位。 在7米以上新能源客车销量表现上,今年9月,前十企业中有7家企业实现了环比与同比“双增”,即宇通客车、远程商用车、中车电动、上海申沃、福田欧辉、厦门金龙和中通客车。其中,中车电动销量同比增长470.48%,领涨行业;福田欧辉和厦门金龙也实现销量同比翻倍增长;宇通客车销量同比增长也接近8成。而远程商用车、中车电动、福田欧辉、厦门金龙和中通客车等企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