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晚9时50分,伴随着响亮的轰鸣声,接收洞门处的玻璃纤维筋应声“落幕”,广州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40-39#井区间767#盾构机精准出洞,标志着该区间顺利贯通。广州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是目前国内在建以盾构法施工为主的规模最大最长的多功能地下环城隧道,线路沿地铁11号线建设,管廊主线环形穿越越秀区、荔湾区、白云区、天河区以及海珠区,主线全长约45.7公里,为全国首个PPP项目。据悉,767#盾构机自2020年1月8日始发至今,安全生产854天,完成3677米的管廊施工,为圆满完成广州市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地质复杂,施工难度大
这次40-39#井区间顺利贯通,标志这一民生重大工程又迈前了一大步。本项目作为广州民生工程,建成后将成为广州5区集电力、通信、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为一体的运输“生命线”,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活便利和生产安全,并对全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施工现场,看到这一在中心城区试点建设的盾构隧道管廊工程。现场工地各支撑柱梁全部建好,稳固又整齐。在井区间里的767#盾构机刚完成了施工,在现场静候技术人员的下一步指令。
“管廊建成后,将有效避免城市市政工程反复开挖,优化和集约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提高管线使用安全系数,提升城市景观水平,增强城市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现代化管理。” 施工方中铁广州局管廊六分部项目书记罗强介绍说。
据悉,在其负责施工7井7区间,包括37号井(含)~45号井(不含),全长8.35公里。“该标段地质复杂,施工难度大。40-39#井区间全长1150.422m,盾构始发后进入长达300米砂层施工段,并伴有长距离下穿沙溪涌,另外还上跨地铁2号线及下穿污水管,侧面还有东晓南桥桩及暗渠等多个重大风险叠加段。”罗强说,工程两次侧穿人行天桥桩基,侧穿房屋18栋,区间接收段为250米小半径S型连续转弯段,此为行业最小转弯半径,工程技术难度相当高。
施工安全克服多个难关
同时,盾构穿越空间小,地质差,风险高,施工难度大,地面沉降对盾构掘进反应异常敏感,一旦掘进参数控制不当,极有可能导致地面沉降超限,影响周边建筑、管线、交通安全,造成重大社会不良影响。罗强说,针对250米小半径曲线S型连续转弯段,项目部采取对管片使用型钢拉结措施避免了管片错台、渗水等质量缺陷。
在安全保障方面,项目施工也克服了多个难关。“重点克服了区间盾构施工地下通讯盲区,项目部加大资源投入,盾构机操作室拉设光纤,并区间内配置每300米/处有线电话,设置醒目标识与联系方式,确保了上下联动机制有效畅通。”乌铁监理部总代赵万里说,该区间面对风险大、工期紧、任务重等施工难度与环境压力的情况下,监理部高度重视,多次组织有关各方召开技术对接和风险管控会议,共同研讨预控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与指导措施。
据悉,对该区间重难点之一上跨地铁2号线及下穿大直径污水管所处不良地层重大风险,监理部安排专人对地面加固处理进行旁站监督,盾构掘进穿越期间按照技术研讨方案督促认真落实克泥效工艺,对管片壁后进行二次注浆等措施,克服了盾构在砂层不良地质中掘进的稳定性,同时施工期间加大监测频率,为盾构掘进提供信息化保障依据,圆满攻克了对运营地铁、管线沉降等不良社会影响,为后续盾构施工奠定了关键技术管控基础。
轨道交通展消息 据交通运输部微信公众号消息,2025年8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31条,运营里程11210.7公里,实际开行列车372万列次,完成客运量28.8亿人次,进站量17.1亿人次。8月份,客运量环比减少0.4亿人次,降低1.4%,同比增加0.7亿人次,增长2.6%。8月份全国总运营里程的平均客运强度为0.831万人次每公里日,环比降低1.7%,同比降低4.9%。其中,43个城市开通运营地铁、轻轨线路272条,运营里程9722公里,完成客运量27.9亿人次,进站量16.5亿人次;16个城市开通运营单轨、磁浮、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25条,运营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运量7995万人次,进站量5360万人次;18个城市开通运营有轨电车、自动导向轨道线路34条,运营里程518公里,完成客运量1025万人次,进站量970万人次。 本月新增运营里程63.9公里,新增运营线路1条,为宁波地铁7号线;新增运营区段1个,为南京地铁5号线北段。 相关推荐:轨道交通展展位预订 轨道交通展免费报名参观 相关推荐:中国轨道交通发展高峰论坛免费参会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