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晚,海太长江隧道工程首幅地下连续墙混凝土顺利浇筑成功,标志着该工程江北段盾构始发井围护结构正式开工建设。
晚上10:18,在两台400T和200T履带吊的完美配合下,一幅重约45.5吨的地下连续墙钢筋笼被成功吊起顺利入槽,整个吊装、钢筋笼机械连接、入槽等过程一气呵成。首幅地连墙钢筋笼入槽后,混凝土浇筑工作顺利完成,共浇筑混凝土171方。项目经理张典杰介绍说,地连墙是围护结构,主要起支撑作用,支撑土体不倾覆;在围护结构的保护下,人员、设备才能安全进入深基坑施工。
海太长江隧道项目明挖段围护结构地下连续墙共225幅,均采用H型钢板接头。此次施工的地连墙位于江北段工作井南侧,宽度6米、墙厚0.8米、深度36米。由于施工范围土层主要为砂土地层,不良土质较多,地下水埋深较浅,承压水水头较高,给施工带来一定困难。针对地下连续墙竖向主筋较多、连接困难等问题,项目部专门编制了针对现场的整体制作分节吊装专项施工方案,其中最深一幅地下连续墙,深度69米、宽6米、墙厚0.8米,钢筋笼总重量达164.2吨,为确保施工安全,现场采用双履带吊配合分节吊装钢筋笼入槽的施工方案。“我们有专业团队的支持,专业素养工人的施工,我们的方案也会经过专家、高校进行相关评审,从技术、人员、设备各方面保障施工高质量进行。”张典杰说。
海太长江隧道工程项目连接我区和苏州太仓市,其建设对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优化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促进跨江融合、拥江发展,高水平建设扬子江城市群等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建成后将承担当前苏通大桥复线及过江交通分流功能。项目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其中海门南互通至碧溪互通段(含过江隧道)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其余路段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线路全长39.07公里,北接线长15.724公里,南接线长12.161公里,海太长江隧道工程路线起自沪陕高速叠石桥互通东2.7公里与沪陕高速交叉处,在海太汽渡西侧穿越长江,在白茆河口东侧上岸,止于沪武高速董浜枢纽互通东5.5公里处,共设置天补(枢纽)、海门西、海门南、碧溪、支塘(枢纽)互通式立交5处。
该隧道项目具有“长、大、高、深、险”等特点:“长”,盾构隧道世界长度最长,隧道全长11185米,其中盾构段长9315米;“大”,隧道断面直径最大,盾构外径16.0米,开挖断面超过16.5米;“高”,超高水压,最大水压达到0.75MPa;“深”,深厚覆土,江中段隧道最大覆土为38米;“险”,复杂地层条件下,长距离、大直径、高水压掘进施工风险控制要求高。
自今年9月7日开工以来,中铁十四局海太长江隧道A1项目经理部在抓好项目临建标准化和现场5S管理的同时,狠抓各项施工准备工作,保证了绿化迁移、管线迁改、房屋搬迁、临建施工等前期工作同步推进,强化安全质量管理,为首幅地下连续连墙混凝土的顺利成功浇筑奠定基础。据悉,维护结构施工预计明年6月完工,之后便将进行土方开挖和主体工程施工。
9月13日,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铁集团”)获悉,为期5天的铁路中秋小长假运输明日启动,自9月14日至18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7400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1480万人次,9月15日为客流最高峰日,预计发送旅客约1680万人次。 国铁集团客运部负责人介绍,今年中秋小长假旅游流、探亲流、学生流交织叠加,铁路客流总体将保持高位运行。从铁路12306预售情况来看,北京、广州、上海、成都、杭州、深圳、南京、武汉、西安、郑州等城市和北京至上海、长沙至广州、西安至成都、北京至呼和浩特、北京至郑州等区间客流较为集中。铁路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适应旅客出行需求强劲增长的新形势,精心制定假日运输方案,千方百计挖掘运输潜力,优化旅客列车开行方案,落实便民利民惠民举措,为旅客假日平安有序温馨出行和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科学配置资源,加大运力供给。全国铁路实行高峰线运行图,统筹高铁和普速运力资源,日均计划开行旅客列车11100余列,较日常增加590余列,安排加开跨铁路局集团公司直通旅客列车244列。用好铁路12306售票和候补购票数据,动态分析客流运行情况,灵活精准增加运力投放,采取加开临客、动车组重联运行、增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