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墅湖南隧道项目作为穿越独墅湖的一条东西向城市主干路,衔接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两大片区,构建起尹山湖片区、科教创新区交通联系的主廊道,有力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互动交流。值得一提的是,独墅湖南隧道建设史,可谓亮点纷呈。
将施工影响降到最小
保障城市运行
独墅湖南隧道项目两岸均为建成区,隧道开挖面北侧距东吴寺仅1米、南侧离百米高层建筑仅10米,还涉及220kv架空线和110kv埋地高压线,接线条件非常苛刻。项目陆地最大埋深达26.7米,基坑跨度达50米。项目全过程深入研究总体方案及施工工艺,三维分析施工期间区域湖泊河网,综合考虑各种控制性因素,科学确定行洪宽度,在保障苏申外港线正常通航和行洪安全的同时,保证项目实施阶段对周边环境、交通、居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小。
受东吴寺绿化、东方大道绿化及桥下设施、湖东网球场和水上运动业余体校的迁移影响,以及涉水项目需避开雨季施工等因素,项目施工工期十分紧张。通过对设计图纸的不断优化调整,并对现场施工组织精心筹划,创造性地提出“三期变两期、基坑合并”的总体指导思路,从源头上为项目节约工期8个月以上,确保了工程的进度满足工期要求。
秉承绿色理念
保护独墅湖生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独墅湖属省级生态空间管控区,周边环境优美,环保要求高。项目秉承环保、经济的绿色理念,所有土方取之于湖还之于湖,解决了隧道出土和建成回填的土方难题的同时,满足了湖区回填土质高标准的环保要求,做到对独墅湖零污染。
据介绍,结合施工全过程BIM技术和监控监测数据,智能反演并指导全过程动态设计,为项目和周边环境的安全提供保障。
科研技术攻关
多项应用获得专利
独墅湖南隧道作为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城市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韧性基础设施能够有效应对灾害冲击,并尽快恢复基本功能。项目立项科研攻关课题,采取通过掺加纤维、减少分段长度、调整钢筋间距、加强原材料和施工过程控制,有效控制主体结构裂缝;首次提出新型水下隧道接头基础形式,有效控制变形缝差异沉降;建立皮肤式防水涂料和外贴薄层柔性防水双道外包防水体系,降低渗漏风险,提高隧道防水能力;针对东方大道接线存在长大纵坡接小半径的不利平纵线形组合,通过微观和动力学模拟,设置安全设施,以保障运营安全。《一种隧道防水材料铺设装置应用》等多项应用获得国家级专利,《降低明挖隧道深基坑立柱桩钢格构柱施工偏差率》获全国市政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二等奖,《提升下穿隧道结构防水质量合格率》获苏州市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三等奖。
该项目还荣获了全国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江苏省建筑施工标准化三星级工地、江苏省绿色智慧示范片区标准化三星级工地、苏州市建筑施工标准化文明示范工地(平安工地)、苏州市绿色智慧示范区智慧工地等荣誉。
今年以来,江苏持续加大铁路建设投资,1-8月累计完成投资449.2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1.6%,超时序进度,确保完成年度目标。 9月5日,沪渝蓉高铁六合特大桥跨马汊河矮塔斜拉桥主墩连续梁“0号块”顺利完成混凝土浇筑,正式进入连续梁施工阶段。跨马汊河矮塔斜拉桥全长520米,塔高58.5米,为该标段关键控制性工程,对下一步架梁通道的打通至关重要。 中铁上海工程局沪渝蓉高铁南京枢纽站前2标一分部副经理杨志告诉记者,主塔“0号块”是连续梁的首件,接下来将采用悬臂浇筑法从两边桥墩向跨中施工,分25个阶段进行浇筑,最终实现桥体合龙。 与此同时,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隧道——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领航号”盾构机已掘进突破1000米大关,到达长江江底,开启万米穿江长跑之旅。隧道全长14.25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目前建设标准最高、掘进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世界级高铁越江隧道工程。 今年计划通车项目沪苏湖铁路已进入静态验收阶段,确保今年年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今年江苏铁路总投资预计将突破600亿元。目前,全省累计有超过780公里高铁在建,通苏嘉甬、宁淮城际、沪苏通二期等一批高铁项目都在紧锣密鼓的加快施工,预计2027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