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地铁建设按下“加速键”,二期规划各条线路不断掀起大干快进热潮。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地铁建设背后的那些“硬核技术”。
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施工现场,盾构机正在20多米的地下轰鸣着向前掘进。如此“庞然大物”在地下挖开一条“隧道”,是如何实现土层压力不会变化的?
据现场负责人介绍,在盾构机下穿过程中,目前常用的是土压平衡模式。也就是说,盾构机在封闭掘进的同时,靠气压、泡沫等填充物保证土层压力,能更好地控制地表沉降。还可以理解为,在盾构掘进的同时,将一个建筑结构在全封闭环境下进行建造,并能保证一次成形。相较于传统暗挖施工,土压平衡的盾构施工模式能大幅降低地层应力损失,减少对周围环境和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在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凤凰路站至林家庄站、林家庄站至雪山路站这两个区间,盾构所产生的泥渣量约为16万立方米。这些泥渣若充分加以利用,可大幅度提高工程进度,反之则会成为“拖油瓶”。
为充分利用泥渣,该区间创新运用盾构渣土水分离设备,可将掘进中产生的泥渣归类,将水过滤至水池,泥土压成泥饼,并将石子筛选出来。该装置的使用,能将施工速度提高30%-40%,同时可节约成本约80万元。
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山大路站地下岩体相对完整,硬度平均达到50兆帕,因邻近居民区,项目部决定实施跨专业操作,用矿山锯进行施工,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噪音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矿山锯施工技术较为复杂,且切割深度一次不得超过10厘米。投入使用后,硬岩被切割成一块一块的石头从地下搬运上来。切割完成的石块,用挖掘机或者叉车配合履带吊出清运。
为加固地下土层,4号线建设过程中投入使用了三轴搅拌桩技术,这项技术主要是用于对软土层地形加固,利用搅拌桩机将水泥喷入土体并充分搅拌,使软土变硬从而提高地基强度。据项目负责人介绍,三轴搅拌桩技术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施工技术,通常会在加固完成的第28天达到地层硬化的效果。
冲刺四季度,地铁在行动。一个个“硬核技术”聚“指”成“拳”,助力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各项建设加速推进,为确保完成“项目突破年”目标任务、加快建设新时代国内一流地铁集团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
今年以来,江苏持续加大铁路建设投资,1-8月累计完成投资449.2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1.6%,超时序进度,确保完成年度目标。 9月5日,沪渝蓉高铁六合特大桥跨马汊河矮塔斜拉桥主墩连续梁“0号块”顺利完成混凝土浇筑,正式进入连续梁施工阶段。跨马汊河矮塔斜拉桥全长520米,塔高58.5米,为该标段关键控制性工程,对下一步架梁通道的打通至关重要。 中铁上海工程局沪渝蓉高铁南京枢纽站前2标一分部副经理杨志告诉记者,主塔“0号块”是连续梁的首件,接下来将采用悬臂浇筑法从两边桥墩向跨中施工,分25个阶段进行浇筑,最终实现桥体合龙。 与此同时,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隧道——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领航号”盾构机已掘进突破1000米大关,到达长江江底,开启万米穿江长跑之旅。隧道全长14.25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目前建设标准最高、掘进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世界级高铁越江隧道工程。 今年计划通车项目沪苏湖铁路已进入静态验收阶段,确保今年年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今年江苏铁路总投资预计将突破600亿元。目前,全省累计有超过780公里高铁在建,通苏嘉甬、宁淮城际、沪苏通二期等一批高铁项目都在紧锣密鼓的加快施工,预计2027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