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运行系统、智慧车站、智能运维……科技感十足的南宁地铁5号线,是南宁在轨道交通上精准发力科技创新、助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南宁市以轨道交通上下游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为切入口,集成资本、产业、技术、人才、场景五大要素,构建“1+1+1+1+N”科技创新体系,全力打造南宁轨道科技创新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大力引进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在产业园,创新的因子澎湃涌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正不断为南宁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加新动能。
每天,伴随着朝阳的升起,南宁地铁5号线那洪车辆基地内的列车仿佛睁开了双眼,亮起车头灯光后自动进入发车前的自检阶段,待车门、牵引与制动等数十个项目检测完毕后才出发迎接市民游客。
5号线列车实现无人驾驶,得益于产业园入驻企业——广西交控智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一套高科技。
2月19日,记者来到南宁地铁5号线那洪车辆基地控制中心看到,大屏幕显示着列车在线路上行驶的实时情况,监控探头记录着列车运行前方线路的“一举一动”;调度员分工有序,实时盯控着列车运行与车站设备运作等情况。
“南宁地铁5号线采用的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全自动运行系统,将信号、车辆综合监控、站台门等与列车运行进行深度互联。”广西交控智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鲁怀科说,列车从库内唤醒、出库、正线运营到自动折返等全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多项科研技术成果让线路更安全、更智慧、更快捷。
“产业园各种配套设施完善,让我们能更安心地在这里做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该公司总经理高凯表示,公司已获93项发明专利,产品拓展运用至北京、深圳等城市70余条线路,实现了立足南宁、走出广西、面向全国的目标。
据了解,产业园为“一园多地”的模式,一、二期项目主要用于聚焦“轨道+”产业链关键领域和高价值环节,培养孵化研发轨道科技创新技术和产品,并进行推广应用、交流服务,至今已有21家企业入驻。
9月24日,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车辆管理处处长刘明君在2024醇氢电动汽车发展论坛上表示,在各方努力下,新能源城市公交车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城市公交汽电车运行线路约8万条,线路长度173.4万公里,公交专用道突破2万公里,运营车辆68.2万辆。其中新能源城市公交数量达55.4万辆,占比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