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经过连续67分钟紧张作业,武汉地铁首座跨铁转体梁顺利落位、精准衔接,实现完美“转身”,为线路如期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地铁7号线北延线(前川线)二期(以下简称“前川线二期”)首座转体梁为该线的控制性工程。武汉地铁集团业主代表侯鹏程介绍,该桥因上跨麻武铁路,是出入前川线车辆段的咽喉,涉铁部分桥梁采用转体施工,转体部分主桥采用(40+40)米T型钢构,采用平转法施工,转体重量单幅约2400吨,采用逆时针转体,转体角度70.4°,平转速度1.05°/分钟。转体过程配备智能化可视监控系统,实时监控转动速度、状态及牵引力,现场人员同时在转盘上设置刻度、编号,实施“双控”措施以保证及时调整转体速度,确保转体过程安全平稳,实现精准对接。
“桥梁转体法施工技术是转体就位的一种施工方法,可使桥梁施工克服地形、交通、环境等条件制约,缩短建设工期,且有效保证施工过程安全可靠。”施工单位中铁十局项目经理张林涛介绍,为了确保梁体精准“就位”,项目部在桥体承台上方安装了一座直径3米、重8吨的“转动装置”——转体球铰。该装置主要分为上、下球铰两个部分,上、下球铰的接触面为光滑的球面结构,球铰之间可以相互转动。通过牵引与上球铰互相固定的转台使桥墩以球铰中心轴为中心进行转动,即可实现重达2400吨T构梁的转体施工作业。待转体完成后,使用C50微膨胀混凝土对转体系统进行封固,使得桥梁达到稳定状态。
作业现场距离麻武铁路一栅之隔,为充分保障铁路运营及施工安全,项目部对施工的关键工序、数据及临近既有线大型机械使用进行重点监控,全力确保转体安全和质量。在转体施工实施前,项目管理团队反复论证施工方案,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对全体管理和作业人员进行了安全、技术培训交底,并预先进行试转体。在转体桥施工过程中,项目技术团队使用徕卡 VivaTS16 自动全站仪系统对桥梁转角及姿态进行实施监控,通过“全程可视化、控制智能化”提前分析预警,保障天窗点施工安全可控。
武汉地铁股份公司一级项目经理彭锐介绍,前川线二期工程由黄陂广场站至横店站(不含),线路全长15.35公里,包括4站5区间和1段出入场线,设车辆段1座,其中余彭塆站为预留站。前川线二期工程建成后将与前川线一期贯通运营,将给横店、盘龙城片区居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将黄陂、盘龙城、东西湖片区连成一个整体,提升天河机场枢纽集散能力,助力武汉北部经济发展。
轨道交通展消息 据交通运输部微信公众号消息,2025年8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31条,运营里程11210.7公里,实际开行列车372万列次,完成客运量28.8亿人次,进站量17.1亿人次。8月份,客运量环比减少0.4亿人次,降低1.4%,同比增加0.7亿人次,增长2.6%。8月份全国总运营里程的平均客运强度为0.831万人次每公里日,环比降低1.7%,同比降低4.9%。其中,43个城市开通运营地铁、轻轨线路272条,运营里程9722公里,完成客运量27.9亿人次,进站量16.5亿人次;16个城市开通运营单轨、磁浮、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25条,运营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运量7995万人次,进站量5360万人次;18个城市开通运营有轨电车、自动导向轨道线路34条,运营里程518公里,完成客运量1025万人次,进站量970万人次。 本月新增运营里程63.9公里,新增运营线路1条,为宁波地铁7号线;新增运营区段1个,为南京地铁5号线北段。 相关推荐:轨道交通展展位预订 轨道交通展免费报名参观 相关推荐:中国轨道交通发展高峰论坛免费参会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