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中国“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氢能源受政策不断加持,产业关注度不断提升。今年3月份,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是未来中国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即,各地纷纷因地制宜,争相发展氢能产业特色化道路。素以“乌金之海”著称的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便结合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两大产业的副产氢气,独辟蹊径发展氢能产业,制定了关于加快氢能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乌海市加氢站管理办法等多项配套政策,保证了氢能源汽车的氢气来源,从而不断升级当地公交系统,目前全市运营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已经达到50台。除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未来的乌海,还将推动更多氢燃料轿车、大巴车及工业车辆的应用,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
顶层设计引领,地方政府扶持,氢能产业化节奏正在提速。从目前全国各地的“氢实践”来看,氢燃料汽车无疑是实现氢能落地应用的“金钥匙” 那么,虽然氢能源汽车布局者众,但论技术实力和产业化能力当属我国龙头车企——上汽集团。上汽集团在2020年发布的中国汽车行业首个氢战略,该战略点燃了氢能源赛道,成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该战略提出:上汽将在2025年前推出至少十款燃料电池整车产品,上汽捷氢科技达到百亿级市值,建立起千人以上燃料电池研发运营团队,形成万辆级燃料电池整车产销规模,市场占有率在10%以上。
从上汽在氢燃料电池汽车上取得的成绩来看,目标远大的“氢战略”正在一步一步实现。目前,上汽已面向市场推出了轿车、MPV、轻客、大客车、轻卡、重卡等多款氢燃料电池整车产品,并在全国13个城市实现商业化运营,成为了全球唯一一家实现多品种燃料电池车商业化落地的企业;此外,今年6月底,捷氢科技科创板IPO获得受理,上市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借助资本市场,捷氢科技将夯实在氢能行业的领军地位,进一步推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显然,上汽集团已经成为了氢能领域的“车企代言人”。
上汽集团之所以能够持续引领着行业发展,离不开其在氢能领域长期的深耕。早在2001年,上汽集团便启动了凤凰一号燃料电池汽车项目,成为了我国最早开展燃料电池技术研发的汽车企业。二十余年来,上汽在氢能领域的探索从未止步,并取得了丰硕的技术成果,在燃料电池领域便取得了511份相关专利,并积极参与制定了15项燃料电池国家标准,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实现“碳中和”和全球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氢能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我国具有良好制氢基础和大规模应用市场,氢能产业呈现积极发展态势,但总体来看,我国氢能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正在逐步完善。氢燃料汽车是氢能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关键,也是氢能产业链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以上汽为代表的中国车企,通过前瞻性布局正在全力打造氢燃料汽车这把“金钥匙”,助力我国在2030年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数据显示,2024年9月,我国7米以上大中型新能源客车共销售4584辆,环比(3010辆)增长52.29%,同比(3493辆)增长31.93%;1-9月,累计销售23695辆,同比(22688辆)增长4.44%,较1-8月累计(下降0.44%)增长近5个百分点,累计增幅由负转正。9月份我国新能源客车市场发展势头强劲。 9月:远程/中车进三甲 欧辉/金龙/中通晋级 七家企业销量“双增” 由上表可见,在7米以上新能源客车销量排名上,今年9月,宇通客车(600066.SH)销量为1102辆,拿下新能源客车市场销冠,并成为唯一一家单月销量破千的品牌;排名跃升第二的远程商用车,销量为615辆,并于7月后再一次进入销量前十;排名第三的中车电动,销量为599辆,较上月排名上升两位。其余企业中,福田(600166.SH)欧辉、厦门金龙和中通客车(000957.SZ)排名较上月分别提升一位。 在7米以上新能源客车销量表现上,今年9月,前十企业中有7家企业实现了环比与同比“双增”,即宇通客车、远程商用车、中车电动、上海申沃、福田欧辉、厦门金龙和中通客车。其中,中车电动销量同比增长470.48%,领涨行业;福田欧辉和厦门金龙也实现销量同比翻倍增长;宇通客车销量同比增长也接近8成。而远程商用车、中车电动、福田欧辉、厦门金龙和中通客车等企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