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报道据德国《商报》网站8月10日报道,日本正在打造首条国际氢能供应链。
氨又臭又有毒,却是气候保护的希望之星。当由氮原子和氢原子组成的氨分子燃烧时,产生的排放物只有水和氮气,没有温室气体。因此,特别是亚洲的航运业和电力集团希望用氨来替代煤炭或重油作为燃料。但问题在于,迄今为止没有一条可靠的供应链来保证氨的大规模利用。
日本氢能汽车(法新社)
由国际石油开发公司、石川岛播磨重工集团和商船三井组成的一家日本财团,现在弥补了这一缺陷。它们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建造了一处设施,从天然气中分离出氢气再与氮气结合制成氨,然后用船运至日本。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会被收集并泵入油井。石川岛播磨重工集团同时还开发了一种让氨高效燃烧的设备。
这个项目是日本气候战略的一部分。政府希望借此将日本打造成开发新的气候中立供应链先锋。2017年,日本成为全球首个提出国家氢能战略的国家,其核心内容就是为这种易挥发的气体创造一个全球市场。
2020年,日本又提出了一项气候计划,制定了在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的目标。按计划,届时50%至60%的电力供应将来自可再生能源,30%至40%来自以天然气或煤炭作为燃料的核电站和热电厂,还有10%则来自氢和氨燃料。
由于起步较早,初步成果现在已经显现。除了为轿车和卡车开发燃料电池外,许多工业财团首先专注于氢能供应链的开发。因为日本的经济规划者认为,光靠国内的氢能生产无法满足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能源需求。
川崎重工业公司已经开发了一艘油轮并利用它将液化氢从澳大利亚运回了日本。与气态氢相比,油轮可以运输更多的液态氢。但氢气必须冷却到零下253摄氏度才会液化,这就要求油轮和港口都要配备绝热性能极佳的储氢罐。
千代田化工建设公司则展示了如何使用传统油轮在环境温度下运输氢气。工程师们找到了一种从甲基环己烷中分离氢气的方法。甲基环己烷是一种溶剂,将氢气和另一种名为甲苯的溶剂结合就能生成甲基环己烷。
这种形式的氢循环首次出现在东南亚国家文莱和日本之间。在文莱,氢气被从天然气中分离出来并使其与甲苯发生反应,再用船运至日本。随后在日本将氢气从甲基环己烷中分离,产生的甲苯则被运回文莱,再次与氢原子结合。
在计划的第二阶段,日本政府正在大力开发一条氨能供应链并在2021年为此拨款约5亿欧元。上文提到的阿拉伯供应链只是这笔资金的受益者之一。伊藤忠商事公司将在加拿大建设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氨能工厂,预计在2024年开工。
这些项目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依靠的都是所谓的蓝氢。与在欧洲更受青睐的绿氢不同,生产蓝氢并非利用可再生能源将氢从水中分离,而是使用煤炭或天然气。随后,在制氢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从废气中被分离出来,要么被埋进地底,要么被用来生产其他产品,例如合成燃料。
今年以来,江苏持续加大铁路建设投资,1-8月累计完成投资449.2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1.6%,超时序进度,确保完成年度目标。 9月5日,沪渝蓉高铁六合特大桥跨马汊河矮塔斜拉桥主墩连续梁“0号块”顺利完成混凝土浇筑,正式进入连续梁施工阶段。跨马汊河矮塔斜拉桥全长520米,塔高58.5米,为该标段关键控制性工程,对下一步架梁通道的打通至关重要。 中铁上海工程局沪渝蓉高铁南京枢纽站前2标一分部副经理杨志告诉记者,主塔“0号块”是连续梁的首件,接下来将采用悬臂浇筑法从两边桥墩向跨中施工,分25个阶段进行浇筑,最终实现桥体合龙。 与此同时,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隧道——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领航号”盾构机已掘进突破1000米大关,到达长江江底,开启万米穿江长跑之旅。隧道全长14.25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目前建设标准最高、掘进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世界级高铁越江隧道工程。 今年计划通车项目沪苏湖铁路已进入静态验收阶段,确保今年年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今年江苏铁路总投资预计将突破600亿元。目前,全省累计有超过780公里高铁在建,通苏嘉甬、宁淮城际、沪苏通二期等一批高铁项目都在紧锣密鼓的加快施工,预计2027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