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上午,首批移动储能电站在海南铁路跨海列车上线使用,这在全国尚属首例。该移动储能电站的使用,将很好地解决列车在跨海渡轮停电作业时车厢内温度过高的难题,让旅客乘车体验更舒适。
跨海列车最大特点就是列车乘船过海。旅客在车厢内,随着列车渡过琼州海峡。进出岛的列车受限于渡轮甲板长度,不能整个列车直接装船。需要先在两岸对列车进行分解编组作业,在两台牵引机车的作用下,通过“解编——推入——拉出——解编——推入”作业流程将列车分解成四组,由机车头依次推放至渡轮火车甲板停放,由渡轮运送过海。到了对岸码头后,再将火车进行编组,接着进行陆地行驶。
在此解编过程中多个环节无法带电作业,车厢将有半个多小时无法通电,用不上空调,车厢内变得十分闷热。铁路部门先后尝试在车厢内放置巨型冰块、从湛江往车厢送带电池的风扇、调车机加挂发电车、用直供电机车头代替现有的调车机等,皆因码头调车作业比较复杂,操作起来难度太大,而未能实行或者长期坚持。伴随着新能源技术的蓬勃发展,移动式储能电站应运而生,很好地解决了传统供电方式无法解决的难题。为切实解决旅客实际困难,广铁集团经反复调研论证,确定采用先进、实用、稳妥的新能源技术研发解决此难题。通过与高校、科研单位、电池企业合作,成功研制出了采用电池活化技术、具备三级消防系统的移动储能电站,解决了旅客列车过海编组作业供电难点,消除了旅客乘车过海闷热的痛点,提升了旅客乘坐舒适性。
据广铁集团机务部介绍,首批投入使用的移动储能电站共有6台,分别储备在琼州海峡两岸的铁路南北港。使用初期先满足出岛过海列车以及白天进岛列车编组作业供电。后续将进一步推广至更多进出岛列车上。
该设备设计容量645kWh,输出功率达400kW,相当于为跨海列车安装了一个“大型充电宝”,让列车在没有机车或站内供电设备等传统电源供电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维持列车空调运行,让跨海列车在解编作业时车厢温度由过去最高40℃降至现在的26℃左右,大大缓解了车厢温度过高的状况。
该设备通过清新脱俗的水彩画艺术风格涂装,以蓝天大海为背景,衬托天涯海角、尖峰岭、蜈支洲岛等海南著名旅游景点元素,让旅客感受海南风光,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进出通道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以前每次坐火车过海,从车站出发到上船那段都没有空调,差不多要热半个多小时,就像蒸桑拿一样,哪怕是带着小电扇也不管用,非常难受。现在有空调了,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很凉快很舒服。”K458次列车上的一位旅客对这样的改变表示惊喜。
数据显示,自2004年12月开通以来,跨海旅客列车20年间共运输旅客6000多万人次,每年达300多万人次。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如火如荼进行,进出岛铁路客流也在逐年增加。今年暑期,随着旅游流、商务流、学生流高度叠加,进出岛铁路客流处于高位运行,对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铁路部门组织技术骨干对机车、动车组、船舶和港口各设备设施进行全面排查整治,确保各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同时,加强运输组织,科学合理地安排铁路轮渡运力,确保旅客和车辆能够及时过海。
今年以来,江苏持续加大铁路建设投资,1-8月累计完成投资449.2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1.6%,超时序进度,确保完成年度目标。 9月5日,沪渝蓉高铁六合特大桥跨马汊河矮塔斜拉桥主墩连续梁“0号块”顺利完成混凝土浇筑,正式进入连续梁施工阶段。跨马汊河矮塔斜拉桥全长520米,塔高58.5米,为该标段关键控制性工程,对下一步架梁通道的打通至关重要。 中铁上海工程局沪渝蓉高铁南京枢纽站前2标一分部副经理杨志告诉记者,主塔“0号块”是连续梁的首件,接下来将采用悬臂浇筑法从两边桥墩向跨中施工,分25个阶段进行浇筑,最终实现桥体合龙。 与此同时,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隧道——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领航号”盾构机已掘进突破1000米大关,到达长江江底,开启万米穿江长跑之旅。隧道全长14.25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目前建设标准最高、掘进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世界级高铁越江隧道工程。 今年计划通车项目沪苏湖铁路已进入静态验收阶段,确保今年年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今年江苏铁路总投资预计将突破600亿元。目前,全省累计有超过780公里高铁在建,通苏嘉甬、宁淮城际、沪苏通二期等一批高铁项目都在紧锣密鼓的加快施工,预计2027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