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嘉兴)氢能创新中心一期工程主体全部结顶,二次结构进入扫尾阶段;创新中心二期工程仅开工两个月,已基本完成桩基施工;中石化滨海大道加氢站、嘉锦综合供能服务站均已获得充装许可证,陆续投入正式运营……近来,嘉兴港区氢能产业链条多点开花、捷报频传。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嘉兴港区瓦山北路与明君路交叉口的长三角(嘉兴)氢能创新中心项目现场,去年底还是一片荒芜的土地,如今已焕然一新,近瓦山北路的创新中心一期工程完成了主体施工,从主入口抬头看,科创中心、配套用房及地下停车场的搭配犹如“一基两翼”,显现腾飞的态势。
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为确保在今年底前完成重要形象展示,今年初项目开工后,施工方快马加鞭推进工程建设,配套用房于今年6月29日封顶,8月20日,随着主体建筑——科创中心顺利结顶,项目终于初现雏形。目前,一期工程正在倒排工期,力争明年3月建成。
在紧邻科创中心的二期工程建设现场,施工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开展桩基检测工作。“二期工程即将进入主体施工阶段,主要建造两座厂房和一个加氢站,其中两座厂房是作为特检中心使用,刚确定具体的工艺流程和施工方案,项目施工马上就要全面铺开。”滨海集团公司项目管理部总经理匡发强介绍。
作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氢能科技园的核心区域,长三角(嘉兴)氢能创新中心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氢能产业“卡脖子”关键性技术,也能充分发挥聚集效应,带动氢能产业上下游企业集聚,助力港区成为长三角范围内最具技术优势、产业链优势的氢能产业示范区。
目前,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氢能科技园项目已成功列入2022年省重点建设项目以及2021至2022年度市级省海洋(湾区)经济发展资金项目储备库。同时,该科技园的另外两大实施项目——挪威优沐公司玻璃纤维四型储氢瓶项目、重塑长三角(嘉兴)基地项目厂房也正在稳步推进。
除了加快打造高能级氢能产业科技园,嘉兴港区也不断为氢能领域更多推广和应用创造条件。据悉,继今年8月中石化滨海大道加氢站拿到充装许可证后,10月8日,嘉锦综合供能服务站也顺利拿到充装许可证,两大加氢站正式投入运营,为港区物流园区、相关企业、公交公司等提供一站式能源补给服务。
“滨海大道加氢站主要为港区海港集团的氢能重卡提供加氢服务,一辆重卡加氢20到25公斤左右,加氢站每天输出氢气量为200到250公斤;嘉锦综合供能服务站的能源主要配套供应港区的氢能公交,更侧重于民生保障服务,一辆公交加氢10到15公斤,服务站每天稳定输出200公斤左右的氢气。”浙江嘉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阮亮介绍,两大加氢站互为补充,以满足不断提升的氢能下游需求空间。
据悉,为了丰富氢能应用场景,推动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嘉兴港区发改经信商务局从上下游同步发力,努力推动氢能产业对接,在港区构建起完善完整的氢能生态。
“9月我们携手上下游企业组织了3次座谈会,另外还有一对一上门走访调研,主要向区内企业介绍氢能叉车、氢能自卸车、氢能沥青搅拌车等,进一步推动氢燃料电池车在港区的深化应用。”嘉兴港区发改经信商务局产业发展(能源)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人民日报消息,5月5日,记者从交通运输部获悉,劳动节假期第5日,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26945万人次,环比下降4.5%,同比增长13.0%。其中:铁路客运量2110.0万人次,环比增长6.6%,同比增长11.5%。公路人员流动量(包括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道非营业性小客车人员出行量、公路营业性客运量)24493万人次,环比下降5.2%,同比增长13.2%。水路客运量110万人次,环比下降34.0%,同比增长1.8%。民航客运量232.0万人次,环比增长3.2%,同比增长5.6%。 5月1日至5日,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14.67亿人次,日均2.93亿人次,同比增长8.0%。其中:铁路客运量累计10169.2万人次,日均2033.8万人次,同比增长10.8%。公路人员流动量(包括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道非营业性小客车人员出行量、公路营业性客运量)累计13.45亿人次,日均2.69亿人次,同比增长7.6%。水路客运量累计868.9万人次,日均173.8万人次,同比增长24.9%。民航客运量累计1114.3万人次,日均222.9万人次,同比增长11.8%。 5月4日(劳动节假期第4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28204.2万人次,环比下降2.7%,同比增长12.0%。其中:铁路客运量1978.6万人次,环比增长9.1%,同比增长11.1%。公路人员流动量(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