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金龙客车举行了一场名为“美好出行”的生态大会。这场发布会的关键词是生态。
在医疗板块,金龙客车依靠其拥有救护车、采血车、体检车、CT车、手术车、血浆运输车等全系列产品,提出将满足移动治疗需求升级到涵盖六大板块的移动医院解决方案,赋能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基于自身轻型客车的生产和研发能力推出“有货速运”平台,将打造基于新零售配送要求定制开发的智能调度系统和纯电车队,计划2026年覆盖50城……
对此,金龙客车总经理刘志军表示,当下客车行业已经进入全方位的市场竞争,构建与合作伙伴技术共生、商业共赢的生态体系是企业转型的方向,为此,金龙客车已在终端、品牌、服务等方面做好全面布局。
如今,携手所谓生态伙伴构建生态圈,成为制造业龙头企业重要的着力点。那么,究竟何为生态圈?它与基于产业链关系构建的企业关系相比有何优势?记者认为主要如下——
首先,生态圈大多建构于产业链,但又与产业链有别
如果说龙头企业和与之配套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等生产企业之间构成产业链关系,链上企业的价值往往按链条不同环节进行分配,那么生态圈则是龙头企业建立的一个能够撬动产业链其他参与方能力,从而创造新价值的平台。
从这一层意义上看,从传统“链式思维”到“生态思维”,是从价值分配到价值创造的理念跃升。以锂电巨头宁德时代为例,其早期所走路线,便是与上游供应商、下游整车企业深度捆绑。而如今,与合作伙伴共同开拓储能市场,以及近期涉足换电赛道等,则是向构筑生态圈进发。尤其是模块化电池的发布和换电品牌EVOGO的落地,意味着宁德时代与车企共同探索车电分离新模式成为可能。一方面,合作让没有能力斥巨资布局换电体系的主机厂有机会拥抱新商业模式;另一方面,换电体系下大量的标准化电芯也为宁德时代后续储能、梯次利用以及电池回收业务提供助力。
其次,生态圈要获得成功必须将互联网思维运用于实体经济领域
研究制造业,往往会谈及“微笑曲线”。所谓“微笑曲线”,即两端翘起的曲线,底部是生产环节,利润空间最小;两边分别是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附加值和利润空间最大。而在互联网思维下,不同的环节可以变为同一生态体系下模块化的分工合作。
如某科技企业通过投资+孵化的模式,让数百家制造业企业进入其生态,构建起涵盖手机周边、智能硬件、生活家居强大的“生态圈”。在这些生态圈中,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创新,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的通力合作,让“微笑曲线”更加扁平化——曲线中央的制造业企业不再没有话语权,产业链中的“小而美”也能活得精彩。同时,通过良性互动的生态圈,入圈企业便得以在产品设计、研发、生产甚至售后环节形成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能力。
综上所述,构建由龙头企业主导,多方协同创新、共生共赢的生态圈,更有利于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生态圈管理模式对资金投入、技术储备等方面要求较高,企业缺乏具有生态理念的技术型、管理型人才等,都制约了一些有能力的企业转型的脚步。对此,业内人士认为,政府、龙头企业应该在构建制造业生态圈上协同发力。
如支持各行业领军企业建立面向垂直行业和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协同平台,以生态化思维赋能产业链企业,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发展和产业供应链优化;要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第三方服务企业,实现多场景、多渠道、全生命周期的风险共担和信息共享,并与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产业园区等共同促成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产业联盟;要支持与构建产业生态相关的咨询、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搭建资本、信息、研发、培训、咨询、知识产权等服务平台,助力推动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与链条重塑等。
同时,构建生态圈,进而拓展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竞争新优势,也离不开新一代信息技术及相关基础设施为支撑,加快推广应用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同样刻不容缓。
9月13日,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铁集团”)获悉,为期5天的铁路中秋小长假运输明日启动,自9月14日至18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7400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1480万人次,9月15日为客流最高峰日,预计发送旅客约1680万人次。 国铁集团客运部负责人介绍,今年中秋小长假旅游流、探亲流、学生流交织叠加,铁路客流总体将保持高位运行。从铁路12306预售情况来看,北京、广州、上海、成都、杭州、深圳、南京、武汉、西安、郑州等城市和北京至上海、长沙至广州、西安至成都、北京至呼和浩特、北京至郑州等区间客流较为集中。铁路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适应旅客出行需求强劲增长的新形势,精心制定假日运输方案,千方百计挖掘运输潜力,优化旅客列车开行方案,落实便民利民惠民举措,为旅客假日平安有序温馨出行和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科学配置资源,加大运力供给。全国铁路实行高峰线运行图,统筹高铁和普速运力资源,日均计划开行旅客列车11100余列,较日常增加590余列,安排加开跨铁路局集团公司直通旅客列车244列。用好铁路12306售票和候补购票数据,动态分析客流运行情况,灵活精准增加运力投放,采取加开临客、动车组重联运行、增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