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氢能被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后,在政策的支持下,中国氢能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仅一年多时间,北京、上海、广东、湖北等多个省市都发布了氢能源相关战略规划。诸如上海,作为首批氢能示范城市群,上海市已基本形成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发展生态,已建10座加氢站和近30公里输氢管道。近日,上海市再谈加速发展氢能源产业,在7月8日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表示,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将结合新赛道整体布局,推动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氢能源应用前景最为广阔的领域。在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中,以上汽为代表的头部汽车企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凭借着完善的市场布局和领先的技术优势,持续推动着我国氢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领头羊。
上海加码氢能基础设施建设,上汽技术赋能推动行业再上层楼
作为我国率先一批布局氢能产业的车企,早在2001年,上汽便以前瞻性的布局,开启了以“凤凰一号”为代号的燃料电池项目,又在2006年成立了燃料动力电池事业部,持续发力氢能源事业。迄今为止,上汽已然深耕氢能源领域20余年,研发投入累计超过了30亿元,期间还成功获得了511份燃料电池领域相关专利,并积极参与制定了15项燃料电池国家标准,为我国氢能源燃料电池树立起一座座丰碑。
2020年,上汽提出了中国汽车行业首个“氢战略”,据战略规划显示,上汽将在2025年前推出至少十款燃料电池整车产品,上汽捷氢科技达到百亿级市值,建立起千人以上燃料电池研发运营团队,形成万辆级燃料电池整车产销规模,市场占有率在10% 以上。
作为上汽“氢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创小巨人”捷氢科技于2018年正式成立,其主要从事氢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及工程技术服务。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捷氢科技已经成为中国氢能行业的引领者,目前其已经掌握了从膜电极、双极板等电堆核心零部件设计、电堆集成、燃料电池系统集成到动力系统集成的正向开发能力。去年10月,捷氢科技发布了捷氢启源M4H燃料电池电堆,这套系统堪称是自主最强,不仅核心性能指标比肩行业第一梯队,自主化程度和国产化率更是都达到100%,成为上汽氢能领域又一“撒手锏”。
除了提升自身研发实力,推出自研氢能产品之外,上汽集团还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携手业界精英打造中国“氢友团”:2018年1月,上汽集团与上海化学工业区达成战略合作,联合在化工区内共同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及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4月,上汽集团便与上海机场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双方探索使用燃料电池车并计划联合建设加氢站等基础设施;7月份,上汽又与中国宝武计划共同打造“一园两廊”国家级氢能产业示范区,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和加氢站在示范区内落地,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氢能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由于具备来源多样、清洁低碳、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等特点,被寄予厚望。上汽集团能够在能源结构变革的发展大势中,抢占发展先机,布局氢能市场,足可见其前瞻性的市场目光,如今,历经20余年发展,上汽在氢能市场俨然已经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相信随着后续布局的不断完善以及技术的不断突破,上汽必定会带领我国汽车品牌在氢能市场再上层楼。
今年以来,江苏持续加大铁路建设投资,1-8月累计完成投资449.2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1.6%,超时序进度,确保完成年度目标。 9月5日,沪渝蓉高铁六合特大桥跨马汊河矮塔斜拉桥主墩连续梁“0号块”顺利完成混凝土浇筑,正式进入连续梁施工阶段。跨马汊河矮塔斜拉桥全长520米,塔高58.5米,为该标段关键控制性工程,对下一步架梁通道的打通至关重要。 中铁上海工程局沪渝蓉高铁南京枢纽站前2标一分部副经理杨志告诉记者,主塔“0号块”是连续梁的首件,接下来将采用悬臂浇筑法从两边桥墩向跨中施工,分25个阶段进行浇筑,最终实现桥体合龙。 与此同时,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隧道——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领航号”盾构机已掘进突破1000米大关,到达长江江底,开启万米穿江长跑之旅。隧道全长14.25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目前建设标准最高、掘进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世界级高铁越江隧道工程。 今年计划通车项目沪苏湖铁路已进入静态验收阶段,确保今年年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今年江苏铁路总投资预计将突破600亿元。目前,全省累计有超过780公里高铁在建,通苏嘉甬、宁淮城际、沪苏通二期等一批高铁项目都在紧锣密鼓的加快施工,预计2027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