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氢能有助于保障能源安全
全球能源危机进一步凸显出能源政策的重要性。能源政策必须为能源安全和实现气候变化目标提供保障。发展氢能有助于降低化石燃料依赖,一方面可以用氢能替代终端应用领域使用的化石燃料,另一方面氢能生产也可从化石燃料制氢转向可再生能源制氢。国际氢能市场的发展则能促进能源供应多样化,有助于能源进口国保障本国能源安全。
在各国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兑现气候承诺的情况下,到2030年,发展氢能有望减少140亿立方米/年的天然气用量、2000万吨/年的煤炭用量和36万桶/日的石油用量,这超过了目前哥伦比亚全国的化石燃料供应量。
未来须加快氢能技术创新
为推动氢能产业快速发展,未来10年应当大规模推广氢能技术并加速技术创新。
2021年,关键氢能技术得到大规模推广。去年,电解水制氢新增装机容量超过200兆瓦,打破了2020年的新增装机容量纪录,同时比2020年的新增装机容量增加了3倍多。如果计划中的所有电解水制氢项目均能投产,那么到2030年,全球电解水制氢装机容量将达134~240吉瓦。根据IEA去年发布的《2021年全球氢能回顾》报告,2030年电解水制氢装机容量预计仅为54~91吉瓦,今年的预测数据较去年大幅增加。然而,目前只有约9吉瓦的电解水制氢项目进入了最终投资决定(FID)阶段。电解水制氢需求增长前景看好,推动了全球电解水装置产能增长,目前全球年产能已达到8吉瓦,到2025年,产能有望达到50吉瓦。
氢燃料电池汽车(FCEV)是正在迅速发展的氢能应用新领域。截至2021年底,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约5万台,2020年这一数字为3.3万台。自2014年投入商用以来,2021年是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最高的一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以乘用车为主,但也有一些氢燃料电池卡车示范项目。2021年,中国在氢燃料电池卡车领域持续发力,部署了近800台氢燃料电池重卡。
也有一些氢能应用领域发展相对迟缓,如与CCUS技术相关的氢能生产。2021年,全球装备了CCUS的化石燃料制氢年产能仅为60万吨,捕集二氧化碳约1000万吨。这与2020年的产能和碳捕集量基本相当,因为没有新项目投产。2022年,全球将有一些装备了CCUS的化石燃料制氢项目投产。如果计划中的化石燃料制氢项目均能投产,到2030年,每年可捕集约8000万吨二氧化碳。
还有一些关键的氢能技术尚未投入商用,如利用氢能直接还原铁(DRI)生产技术、氨燃料动力船和航空合成燃料等。不过,随着示范项目数量不断增加,一些项目有望提前实现商用。DRI示范项目启动运营一年后,一些商业级DRI工厂已获官宣,这些项目主要位于欧洲。氢能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潜力有望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工业和运输领域应用潜力巨大。
氢能项目获政策支持
除科技进展外,过去一年来氢能政策领域的进展也颇引人关注。各国不断出台新政策提振氢能需求,鼓励优先使用氢能,修订氢能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目前,低碳氢相关国际标准正在制定,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计划于2023年底推出相关技术规范草案。此外,一些国家也开始制订低碳氢认证计划并完善监管措施。
国际氢能贸易已迈出第一步。2022年初,首艘液化氢运输船完成首航。一些以氨作为载体的低碳氢出口大型项目已经宣布,氨既可直接作为燃料,又可转化为氢燃料。欧盟宣布了REPowerEU计划,2030年前低碳氢进口量将达到1000万吨。
数据显示,2024年9月,我国7米以上大中型新能源客车共销售4584辆,环比(3010辆)增长52.29%,同比(3493辆)增长31.93%;1-9月,累计销售23695辆,同比(22688辆)增长4.44%,较1-8月累计(下降0.44%)增长近5个百分点,累计增幅由负转正。9月份我国新能源客车市场发展势头强劲。 9月:远程/中车进三甲 欧辉/金龙/中通晋级 七家企业销量“双增” 由上表可见,在7米以上新能源客车销量排名上,今年9月,宇通客车(600066.SH)销量为1102辆,拿下新能源客车市场销冠,并成为唯一一家单月销量破千的品牌;排名跃升第二的远程商用车,销量为615辆,并于7月后再一次进入销量前十;排名第三的中车电动,销量为599辆,较上月排名上升两位。其余企业中,福田(600166.SH)欧辉、厦门金龙和中通客车(000957.SZ)排名较上月分别提升一位。 在7米以上新能源客车销量表现上,今年9月,前十企业中有7家企业实现了环比与同比“双增”,即宇通客车、远程商用车、中车电动、上海申沃、福田欧辉、厦门金龙和中通客车。其中,中车电动销量同比增长470.48%,领涨行业;福田欧辉和厦门金龙也实现销量同比翻倍增长;宇通客车销量同比增长也接近8成。而远程商用车、中车电动、福田欧辉、厦门金龙和中通客车等企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