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在2021年中国石化中期业绩会上表示,公司“十四五”期间发展氢能的思路有:一是规划建设加氢站1000座,加氢服务能力达到20万吨/年。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规划累计制氢产量超百万吨。三是聚焦氢能交通领域和绿氢炼化。其中,在氢能交通领域,要建成全国最大规模的氢气制备、储运及加注网络;在绿氢炼化领域,要促进炼化企业转型脱碳,实现炼化行业绿氢利用规模全国最大。通过以上努力,争取“十四五”末,公司年减排二氧化碳1000万吨以上。
“第一氢能公司”——中国石化
中国石化押注氢能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五年前。2018年,中国石化加入了国际氢能委员会,与国家能源集团、长城汽车、潍柴、Re-Fire重塑科技一同成为氢能委员会的五个中国成员。
2019年3月4日,马永生在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石化已经在布局氢能产业,对氢燃料电池也做了相关的研究。
就我国产业结构而言,炼化企业的碳排放程度一直位居前列,脱碳任务艰巨。近两年,中国石化积极发展新能源业务,可以看到,氢能业务正在成为中国石化新能源业务板块的核心。
而这也在逐步印证中国石化曾经立下的决心。2021年4月17日,时任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的张玉卓做客央视《对话》节目,畅谈在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中国石化氢能产业的发展与布局,加快构建“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抢抓氢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逐步培育并壮大中国石化氢能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推进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
中国石化拥有国内最大的制氢能力,年生产量达350万吨,占全国氢气产量的14%。此外,中国石化在氢的运输、储存、加注、使用环节都有坚实的基础,而这正是中国石化打造第一氢能公司的底气所在。
大刀阔斧地布局
2022年9月2日,中国石化发布实施氢能中长期发展战略,加快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远期力争成为世界领先氢能公司的发展目标。公司将按照“加氢引领、绿氢示范、双轮驱动、助力减碳”的思路,聚焦氢能交通和绿氢炼化两大领域,大力发展氢能一体化业务,引领氢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中国石化在发展氢能业务、布局氢能产业链上可谓是“大刀阔斧”。2018年9月,中国石化成立新能源研究所,为中国石化发展氢能产业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和决策咨询。新能源研究所搭建了氢气纯化、电解水制氢和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平台,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燃料电池车用氢气纯化技术研究,开发了炼厂副产氢生产燃料电池级氢气专用吸附剂。成功开发电解水制氢专用铂碳阴极催化剂和铱系阳极催化剂,完成专利网布局,并利用自主研发的催化剂装配15千瓦级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置,能效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19年7月1日,中国石化宣布,国内首座油氢合建站——中国石化佛山樟坑油氢合建站正式建成,这是全国首座集油、氢、电能源供给及连锁便利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网点。从此,中国石化从氢能加氢端正式开启氢能产业布局。
目前,中国石化已累计建成加氢站76座,成为建设加氢站数量最多的企业;制氢方面,全球在建的最大光伏绿氢生产项目——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正在加紧进程中,预计今年能够建成投产。此外,中国石化投资设立多家氢能公司,落地实施多个氢能项目。
数据显示,2024年9月,我国7米以上大中型新能源客车共销售4584辆,环比(3010辆)增长52.29%,同比(3493辆)增长31.93%;1-9月,累计销售23695辆,同比(22688辆)增长4.44%,较1-8月累计(下降0.44%)增长近5个百分点,累计增幅由负转正。9月份我国新能源客车市场发展势头强劲。 9月:远程/中车进三甲 欧辉/金龙/中通晋级 七家企业销量“双增” 由上表可见,在7米以上新能源客车销量排名上,今年9月,宇通客车(600066.SH)销量为1102辆,拿下新能源客车市场销冠,并成为唯一一家单月销量破千的品牌;排名跃升第二的远程商用车,销量为615辆,并于7月后再一次进入销量前十;排名第三的中车电动,销量为599辆,较上月排名上升两位。其余企业中,福田(600166.SH)欧辉、厦门金龙和中通客车(000957.SZ)排名较上月分别提升一位。 在7米以上新能源客车销量表现上,今年9月,前十企业中有7家企业实现了环比与同比“双增”,即宇通客车、远程商用车、中车电动、上海申沃、福田欧辉、厦门金龙和中通客车。其中,中车电动销量同比增长470.48%,领涨行业;福田欧辉和厦门金龙也实现销量同比翻倍增长;宇通客车销量同比增长也接近8成。而远程商用车、中车电动、福田欧辉、厦门金龙和中通客车等企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