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在央视《对话》老友记:爱追梦的李书福节目中,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第12次走进《对话》现场,发布了未来的新目标:用绿色甲醇破解世界能源和双碳难题。
李书福说:“我现在的梦想是将太阳能、风能和再生循环能源充分利用起来,让太阳能和二氧化碳合成绿色甲醇,为国家的双碳目标和能源安全做出贡献。如果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中国就不再需要进口那么多原油,只要利用中国工业排放中10%到11%的二氧化碳和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合成绿色甲醇,就完全可以取代现在所有的进口原油。”
绿色甲醇 破解能源安全问题
2001年,李书福第一次参加《对话》栏目。他为吉利定下的目标是:让中国人一年的收入能购买一辆轿车。
22年后,他在《对话》现场许下新梦想:用绿色甲醇破解世界能源和双碳难题。
李书福说:“我从事这个领域的探索将近20年,切身感受到这个产业的崛起和发展,对于中国的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竞争力的提升,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十七八年前,我们就在思考中国的能源依赖进口的比例太高了,那个时候有百分之七八十,现在也有百分之七十左右。我们一直在努力通过自身的科技实现绿色能源,为中国的能源安全和全球的能源科技以及双碳目标的实现,走出一条成功的道路。”
当被问及是否希望国家再为甲醇发一张“准生证”时,李书福坦言,希望政策能鼓励更多人加入这个产业,助力能源安全。
甲醇车比电动车社会成本低
燃油车、电动车、甲醇车哪个更省钱?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直言:“按照现在的甲醇来讲的话,开甲醇的人省钱更多,汽油是一吨是6000多元钱,而甲醇现在2000多元钱。”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现在开电动车省钱是因为没有考虑国内发电60%是煤,没有考虑碳排放的价格。在社会成本上,电动车比甲醇车要高。
李书福认为:甲醇在商用车应用上已经显现出明显优势。大卡车现在要想用电池来作为能源的话还是很少的,或者几乎是没有。可是这种绿色甲醇的话,在商用车上面应用是轻而易举的,吉利现在整个推广得是挺好的。
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董事长周建群认为:现在所有新势力造车都是传统动力电池的电动化路线。甲醇路线是商用车技术路线中区别于所有新势力造车的特色,远程新能源商用车是商用车行业里的新势力,是新势力里的商用车。
美国放弃 不意味着中国要放弃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著名有机化学家乔治·奥拉在《跨越油气时代——甲醇经济》一书中,围绕全球面临的能源危机,提出了一个解决能源问题的新概念:甲醇经济。他提到,未来在油气之后,人类的燃料就是甲醇。总体而言,煤、天然气、石油、电能等等都可以用来生产甲醇,是目前人类见到的生产原料最为丰富的燃料产品。
李灿院士表示,甲醇作为燃料已经是上百年的事,但是甲醇过去是传统的从化石资源合成甲醇,现在是要用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合成甲醇。1973年左右,中东石油危机,很多国家没油了就上甲醇。包括欧洲的一些国家,像瑞士大面积上甲醇,美国也是上甲醇,这个时候甲醇就作为一个替代汽油的很好的燃料,已经用在汽车行业了。
之所以后来美国放弃了这条路径。李灿院士解释道:“当时尽管世界范围内有石油危机,但美国是不缺油的。另外美国的碳排放的压力也没有中国这么大。美国的资源禀赋条件跟中国不一样。中国是以煤这种能源为主的国家,我国的二氧化碳问题是大问题。所以在这个时候提出二氧化碳转化成绿色燃料甲醇是符合国情的一种选项。”
绿色甲醇产业需要全社会努力
吉利控股集团致力于甲醇循环经济的研究已经18年,其中近8年在商用车上的投入已经超过40亿元。
李稻葵认为,40亿对整个产业来看是沧海一粟,接下来需要整个产业的投入,而不是李书福一个人。“如果这个产业已经形成了,您的梦想才能够完成。现在您的梦想不是一个企业家的梦想,您这个梦想跟第一次造车那个恐怕还有点不同,您这个梦想是一个产业的梦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双碳’的一个梦想。”
李书福完全赞同李稻葵的观点,“靠我们一个企业那是搞不好,要很多人参与进来,我觉得慢慢一定会有人参与进来。商业这个东西它就是那么神奇,我对这种神秘的商业世界总是充满好奇,我就是一个商人。”
今年以来,江苏持续加大铁路建设投资,1-8月累计完成投资449.2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1.6%,超时序进度,确保完成年度目标。 9月5日,沪渝蓉高铁六合特大桥跨马汊河矮塔斜拉桥主墩连续梁“0号块”顺利完成混凝土浇筑,正式进入连续梁施工阶段。跨马汊河矮塔斜拉桥全长520米,塔高58.5米,为该标段关键控制性工程,对下一步架梁通道的打通至关重要。 中铁上海工程局沪渝蓉高铁南京枢纽站前2标一分部副经理杨志告诉记者,主塔“0号块”是连续梁的首件,接下来将采用悬臂浇筑法从两边桥墩向跨中施工,分25个阶段进行浇筑,最终实现桥体合龙。 与此同时,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隧道——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领航号”盾构机已掘进突破1000米大关,到达长江江底,开启万米穿江长跑之旅。隧道全长14.25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目前建设标准最高、掘进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世界级高铁越江隧道工程。 今年计划通车项目沪苏湖铁路已进入静态验收阶段,确保今年年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今年江苏铁路总投资预计将突破600亿元。目前,全省累计有超过780公里高铁在建,通苏嘉甬、宁淮城际、沪苏通二期等一批高铁项目都在紧锣密鼓的加快施工,预计2027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