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0.0005毫米厚薄的碳基薄膜涂覆于不锈钢表面,钢板的导电性丝毫不减,在强酸环境下浸泡10小时也不会被腐蚀。
这项技术将用于氢燃料电池双极板的生产过程中。双极板是氢燃料电池中的核心部件之一,是制约电池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
由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氢能新材料事业部薄膜技术研究室设计研发的国内首套氢燃料电池双极板碳基膜生产设备,前不久经国内权威机构检测认证,碳基薄膜性能超过行业公认的美国能源协会相关标准,设备造价只有进口设备的1/4。
5月10日,在位于硚口区的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薄膜技术研究室,氢能新材料事业部博士陈辉反复调试一台制膜设备的参数。设备内多块碳靶材匀速放电,发出紫色微光。大约30分钟后,数十片长方形不锈钢双极板表面就沉积了500纳米的碳基薄膜。
金属板表面发出紫色微光的过程,就是镀膜的过程。陈辉介绍,氢燃料电池通常在酸性溶液中进行电化学反应,其核心部件双极板负责运输气体并收集、传导反应生成的电流、热量和水,所以双极板既要导电又必须耐腐蚀。“碳具备金、银的导电性和防腐蚀性,价格却比金、银低得多。”陈辉说,电池生产成本因而大幅下降。
据了解,目前全球碳基膜生产企业大多使用的是荷兰和美国的设备,价格昂贵。2019年,武汉材保所开始探索碳基膜生产设备的国产化,他们从全国采购了50多个零部件,委托专业厂家耗时近一年组装。为了让设备生产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该所氢能新材料事业部进行数百次参数调试,采用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制作出不同的双极板薄膜,检测结果显示碳基薄膜的性能最佳。
陈辉介绍,现在市面上通用的锂电池需要提前充电,而氢燃料电池使用液态氢产生的电流工作,是一种绿色能源,还能解决锂电池冬天耗电快的弊病,“从理论上来讲,氢燃料电池新能源车,即便在极端低温环境下,一次加入3至5升液态氢能续航700公里,更加节能环保”。
武汉材保所副所长段海涛介绍,该所始建于1953年,是国内最早从事表面保护、腐蚀科学和摩擦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综合性研究所,2020年,武汉材保所组建氢能新材料事业部,开始研发氢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双极板。目前,他们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双极板表面碳基薄膜涂层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兼顾高性能和低成本。2021年,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有限公司入围湖北省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扎根硚口近70年,政府部门对我们专心做科研给予了很大支持。
据介绍,该所曾使用这套国产设备为东风汽车公司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制作多个碳基薄膜样品,并通过短期测试。目前,武汉材保所正在为氢燃料电池双极板碳基薄膜的生产线落地做准备。今年,碳基膜双极板有望在武汉实现量产。
今年以来,江苏持续加大铁路建设投资,1-8月累计完成投资449.2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1.6%,超时序进度,确保完成年度目标。 9月5日,沪渝蓉高铁六合特大桥跨马汊河矮塔斜拉桥主墩连续梁“0号块”顺利完成混凝土浇筑,正式进入连续梁施工阶段。跨马汊河矮塔斜拉桥全长520米,塔高58.5米,为该标段关键控制性工程,对下一步架梁通道的打通至关重要。 中铁上海工程局沪渝蓉高铁南京枢纽站前2标一分部副经理杨志告诉记者,主塔“0号块”是连续梁的首件,接下来将采用悬臂浇筑法从两边桥墩向跨中施工,分25个阶段进行浇筑,最终实现桥体合龙。 与此同时,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隧道——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领航号”盾构机已掘进突破1000米大关,到达长江江底,开启万米穿江长跑之旅。隧道全长14.25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目前建设标准最高、掘进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世界级高铁越江隧道工程。 今年计划通车项目沪苏湖铁路已进入静态验收阶段,确保今年年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今年江苏铁路总投资预计将突破600亿元。目前,全省累计有超过780公里高铁在建,通苏嘉甬、宁淮城际、沪苏通二期等一批高铁项目都在紧锣密鼓的加快施工,预计2027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