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京唐城际、京滨城际和津潍高铁正在加速推进建设。在京唐城际北京段运潮减河隧道、京滨城际天津机场1号隧道和津潍高铁津沽海河隧道,4台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竞技“轨道上的京津冀”。在这些盾构机掘进的同时,它们身后的盾构管片像“拼积木”一样快速拼装,一条条高铁隧道随之延伸,而这些超大“积木”或直接由北京研发生产,或由北京研发、在天津就近生产,然后源源不断运输到施工现场。
机器人“黄金搭档”提升效率
在天津东丽区的中铁十四局天津管片预制基地的车间内,4台重载AGV负责将盾构管片模具和成品运至指定地点,这些智能“搬运工”自从去年从北京运送到这里,便成为车间里最受欢迎的“工友”之一。
“重载AGV即重载自动引导运输车,通俗来说就是智能机器人,像个全自动‘平板车’,托举着重物沿着预设路线精准移动。比如我们自主研发的重载AGV可运输重达20吨的混凝土管片及模具。”中铁十四局天津管片预制基地负责人高少彬介绍,管片是盾构隧道的主要装配构件,犹如坚固的“金钟罩”,保障隧道的整体质量和安全。由于盾构管片都是钢筋混泥土做成的超大、超重预制件,比如津潍高铁的一块盾构管片从5吨到13吨不等,所以这些“大块头”全依赖智能机器人搬运。
北京燕山脚下,位于房山的中铁十四局房桥公司2000多平方米的总部智能装备研发车间,是重载AGV的诞生地,工程师们将研发生产出来的重载AGV车体组装完成后运送至天津。这个基地的生产主要定位为“研发试验+京津冀重点工程保障”,此前服务于京张高铁、京沈客专、北京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等,目前主要服务于雄安新区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京唐城际运潮减河隧道项目的建设,生产项目所需盾构管片及相关配件。
“盾构管片生产,对占地和交通区位要求比较高。京滨城际和津潍高铁建设现场相对较远,位于北京的盾构管片生产基地已无法满足建设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之后,在天津东丽区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选址建设了新的生产基地,去年建成投产我国规模最大、智能化水平最高的高铁盾构管片预制工厂。”高少彬参与了整个选址过程,他介绍,新的生产基地西侧紧邻天津外环路,交通便利,且与京滨城际和津潍高铁盾构始发井距离合适,方便将盾构管片快速运输至施工现场。
与重载AGV一同在北京研发并运送到天津的还有抹面机器人,二者是京滨城际和津潍高铁超大直径盾构管片智能化生产的“黄金搭档”。在智能机器人加持下,目前天津东丽区的盾构管片生产基地2条生产线平均日产18环(36米),每条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了30%,可降低约50%劳动强度,满足4台盾构机同时掘进的需求。
技术共享就近生产
津潍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中京沪第二通道和沿海通道的组成部分,建成后将加强京津冀区域与山东半岛、长三角的互联互通。津沽海河隧道是京津冀地区开挖直径最大、掘进距离最长的高铁盾构隧道,隧道下穿盐田,盐池区域地层含盐量高,对盾构设备和钢筋混凝土抗腐蚀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
“北京和天津基地的产品生产,技术是共享的。”该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赵连生表示,公司依托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交大、西南交大等科研院校形成的科研联盟,以及公司自建的智能制造装备、盾构管片研发等7个分中心,为各个轨道项目研发的新材料和装备自动化等提供技术支撑,满足盾构管片生产的个性化定制。
“隧道工程通常是铁路建设的咽喉工程,决定了整条线路建设的速度。探索以北京总部辐射京津冀的全产业链发展圈,让盾构管片可以就近生产,在解决空间发展不足、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更好地服务于‘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越来越快、越来越智能化。”赵连生说。
中国铁路集团通报,今年十一黄金周假期预计将发送旅客1.75亿人次。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星期天(9月15日)在官方微信公众号通报,中国铁路国庆黄金周运输自9月29日开始,至10月8日结束,为期10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75亿人次,其中10月1日为客流高峰日,预计将突破2100万人次。 按照车票预售期的相关规定,铁路12306将从星期天开始发售国庆黄金周运输期间火车票,当天发售9月29日的火车票。国庆假期首日火车票将在中秋节(9月17日)当天开售。 中国铁路集团介绍,国庆黄金周运输期间,全国铁路将实行高峰运行图,统筹高铁和普速运力资源,日均计划开行旅客列车1万2000列,加开跨铁路局集团公司的直通旅客列车354列。 中国铁路部门也将积极应对国庆黄金周购票高峰,优化售票组织,提升旅客购票体验。深入分析客流特点,科学制定售票策略,动态优化票额分配,兼顾长途和短途旅客出行需求,加强票额实时监控,及时将票额投放至客流需求较大的车站,最大限度保障旅客出行需求。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遏制第三方平台恶意抢票行为,营造公平公正的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