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国寻求能源低碳转型的当下,氢能赛道成为投资“新宠”,2022年全球氢能领域的直接投资达2500亿美元。今年以来,我国企业布局热情进一步高涨,氢能应用更趋多元化。据不完全统计,97家央企中已有43家进入该行业,还有部分有实力的民企、科研机构、大学也在进行相关研究。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十年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将迎来黄金发展期,绿氢有望加速崛起。
企业布局热度高涨
今年以来,众多企业切入氢能源赛道的积极性高涨,纷纷通过外延并购、新建产业、战略合作的方式加速布局,在氢能设备研发生产、车用能源供应、应用场景拓展等多方面推进产业发展。
中国石化将氢能作为新能源发展核心业务,建立涵盖“制储运加用研”的氢全产业链条,围绕氢能交通和绿氢炼化领域积极发展氢能一体化业务,实现制运加氢一体化布局,加速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今年8月30日,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发电直接制绿氢项目——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全面建成投产。该项目每年生产的2万吨绿氢全部就近供应中国石化塔河炼化公司。
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积极构建全自主化技术链,已形成“氢腾”品牌燃料电池系列产品和“氢涌”品牌PEM制氢系列产品,目前正在和长安汽车联合开发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年内有望做出样机,明年下半年将推出相关产品。
近日,中集集团对外公布,中集安瑞科成功下线国内首台30MPa碳纤维缠绕管束式氢气集装箱,该集装箱刷新了国内高压氢气运输装备运载量的纪录,未来氢气运输半径有望翻倍,运氢成本将会大幅下降。
作为氢能关键设备和解决方案提供商,中集安瑞科上半年氢能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59.1%,在手订单同比增长116.9%至3.7亿人民币。
绿氢跑出“加速度”
企业加速布局的背后是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潜力的逐渐释放。
近日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编写发布的《国际氢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3》(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全球已有42个国家及地区发布了明确的氢能发展战略和规划,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例超过了80%。2022年是全球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元年”,全球氢能领域的直接投资达到2500亿美元。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也日渐完善,各省、市、区因地制宜,抢抓发展机遇,积极规划布局氢能产业。目前,我国各省市到2025年的氢能规划产值总额已接近万亿元,巨大市场潜力下的规模效应,将是我国氢能产业迅速发展的基础。《报告》预计,未来10年将是我国氢能产业“黄金发展期”。
值得注意的是,以绿氢为代表的“低碳制氢”取代传统能源制氢的速度正在加快。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球约有500个氢能项目,其中约120个在建绿氢项目。
应用场景多元化
随着产业技术快速发展,逐步明确氢的能源属性,氢能应用从化工原料向交通、建筑及能源领域快速渗透,未来氢能技术将有望在氢冶金、绿氢化工、氢储能等领域得到全面应用。随着多种应用的推广,氢能需求也将逐渐扩大,《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对氢的需求将超过1.5亿t;到2050年,全球氢能需求较2022年将增长10倍。
燃料电池成为氢能应用推广的“先导领域”。《报告》显示,当前,燃料电池在能量效率、功率密度、低温启动等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新一轮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浪潮正在迫近。截至2022年底,全球已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72000余辆,集中于欧盟、东亚和北美市场,氢能船舶和无人机等技术的研发试验工作也在快速推进。
国金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2023年将是氢能及燃料电池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的一年,氢能和燃料电池制造是目前的两条主线。
在交通应用快速推广的带动下,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的浪潮也席卷全球。根据《报告》,截至2022年底,全球共建成加氢站1024座,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德国、美国和韩国,站内电解水制氢技术在欧洲加氢站得到广泛采用。根据各国发展战略预测,到2030年全球加氢站数量将超过4500座,全球主要经济体将形成多元化、网络化的氢能基础设施体系。
特别推荐: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展现场参观报名
9月13日,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铁集团”)获悉,为期5天的铁路中秋小长假运输明日启动,自9月14日至18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7400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1480万人次,9月15日为客流最高峰日,预计发送旅客约1680万人次。 国铁集团客运部负责人介绍,今年中秋小长假旅游流、探亲流、学生流交织叠加,铁路客流总体将保持高位运行。从铁路12306预售情况来看,北京、广州、上海、成都、杭州、深圳、南京、武汉、西安、郑州等城市和北京至上海、长沙至广州、西安至成都、北京至呼和浩特、北京至郑州等区间客流较为集中。铁路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适应旅客出行需求强劲增长的新形势,精心制定假日运输方案,千方百计挖掘运输潜力,优化旅客列车开行方案,落实便民利民惠民举措,为旅客假日平安有序温馨出行和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科学配置资源,加大运力供给。全国铁路实行高峰线运行图,统筹高铁和普速运力资源,日均计划开行旅客列车11100余列,较日常增加590余列,安排加开跨铁路局集团公司直通旅客列车244列。用好铁路12306售票和候补购票数据,动态分析客流运行情况,灵活精准增加运力投放,采取加开临客、动车组重联运行、增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