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首个同时便利人员、行李物品、货物进出的特殊功能区,国际商务合作区的空间设计如何服务制度创新?《规划》打破了传统CBD(中央商务区)固化模式,商务合作区采用“模块化网格系统”。每个空间单元均可灵活重组,形成适应未来产业演变的弹性生态圈。
在商务合作区投入运行后,境外人员搭乘国际或地区航班自浦东国际机场入区无须核查中国签证等入境许可,凭商务合作区综合管理机构备案的有效邀请,可停留30天,并可根据需要申请延期。
最新发布的《规划》也进一步明确如何在开放便利与风险管控之间取得平衡,包括将引入智慧无感的风险管控理念,在保障安全、高效管理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人员、物资流动过程中的阻碍与不便。
据悉,依托浦东机场和上海东站的交通流量集聚优势,商务合作区将加强多模式交通系统集成创新。对外通过空侧通道、轨道交通、空中连廊等设施,实现与浦东机场、上海东站的高效衔接等。此外,还将适时启动“两桥一隧”,促进商务合作区东、西片区有机融合,并根据不同阶段客流动线,开设内部智慧巴士。
国际商务合作区的规划,跳出了传统交通枢纽集散中转的单一逻辑,通过功能赋能、服务提质、场景黏性的策略,推动传统交通节点的过境属性升级为“功能磁极”,最终形成“流量—留量—增量”的良性循环。
聚焦三大核心应用场景吸引全球资源
如全球商务交流中心,旨在设立跨国企业总部合作洽谈空间,为跨境并购、贸易洽谈等高阶商务活动提供“零时差”支持,推动全球资源高效对接;国际人才培训高地,则将联合顶尖高校与行业机构,搭建生物医药、数字贸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跨境培训平台等。此外,商务合作区将成为国际新品首发、技术展示的首选舞台。
在区域配套上,《规划》提出构建“一站式”服务:如集成五星级酒店、购物中心、沉浸式文化剧场与主题餐饮街区,一站式满足商务人士的差旅需求;提供合规咨询、跨境结算、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为企业“出海”布局全球业务保驾护航等。
目前,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各项建设工作有序推进。按照计划,今年年底前要实现“先行启动区封闭验收”和“基本功能落地运行”。
相关推荐:轨道交通展展位预订 轨道交通展免费报名参观
轨道交通展消息 据交通运输部微信公众号消息,2025年8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31条,运营里程11210.7公里,实际开行列车372万列次,完成客运量28.8亿人次,进站量17.1亿人次。8月份,客运量环比减少0.4亿人次,降低1.4%,同比增加0.7亿人次,增长2.6%。8月份全国总运营里程的平均客运强度为0.831万人次每公里日,环比降低1.7%,同比降低4.9%。其中,43个城市开通运营地铁、轻轨线路272条,运营里程9722公里,完成客运量27.9亿人次,进站量16.5亿人次;16个城市开通运营单轨、磁浮、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25条,运营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运量7995万人次,进站量5360万人次;18个城市开通运营有轨电车、自动导向轨道线路34条,运营里程518公里,完成客运量1025万人次,进站量970万人次。 本月新增运营里程63.9公里,新增运营线路1条,为宁波地铁7号线;新增运营区段1个,为南京地铁5号线北段。 相关推荐:轨道交通展展位预订 轨道交通展免费报名参观 相关推荐:中国轨道交通发展高峰论坛免费参会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