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地铁等轨道交通是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程持续推进,不少城市对跻身“地铁城市”抱有极大热情,但只有推动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有序发展,才能有效支撑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让城市变得更美好。
地铁建设会带来诸多溢出效应。比如,方便百姓出行、提升城市运转效率、减轻地面交通拥堵压力;地铁沿线的土地、房地产、商业配套等会在地铁“助力”下升值;地铁串联起城市核心区和未来发展重点区,能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同时,地铁能提升一个城市的形象,成为展现城市硬实力的“标签”。
很多城市热衷于修建地铁,看重的是地铁建设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效益。但地铁项目作为重大基础设施,投资数以百亿元计,对于没有点“实力”的城市,不敢轻言上马地铁项目。地铁项目不仅前期建设投入巨大,后期运营维护成本也是一笔巨额开支。从目前国内情况来看,不少地方地铁运营仍处于亏损状态。
对修建地铁来说,切忌盲目攀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并强调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病”,建设绿色、低碳、宜居城市的重要途径。但各个城市还是要结合自身财政实力和城市公共交通发展需要进行综合考量。如果地上交通资源能够满足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城市发展需要,就没有必要急于兴建地铁,否则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也容易增加债务风险和财政支出。
从目前政策环境来看,国家对地铁项目审批的“口子”收得较紧,影响了一些城市地铁修建时间,但对于地方发展而言绝非坏事。受新冠肺炎疫情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各地仍需把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把钱花在刀刃上。地铁建设待条件成熟时“水到渠成”,何乐而不为。
事实上,公共交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能把修建地铁当作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特效药”。在某些地区地铁建设延缓的情况下,可以立足当下实际情况,对道路和公交系统进行重新规划调整,通过增设潮汐车道、公交专用车道、发展城市快速公交等多种手段,提升公共交通运力,打通城市道路“堵点”,增强城市整体运转效率。
对于修建地铁,需量力而行,多一分理性、少一点冲动,多想想如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少炒作地铁概念。各地应通过挖掘自身潜力发展优势产业,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投资,打造宜居环境吸引人才。以驰而不息的努力,推动城市发展、人口集聚、实力提升,“地铁梦”会更快实现,地铁线路才能不断拓展,地铁车轮方能行稳致远。
轨道交通展消息 据交通运输部微信公众号消息,2025年8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31条,运营里程11210.7公里,实际开行列车372万列次,完成客运量28.8亿人次,进站量17.1亿人次。8月份,客运量环比减少0.4亿人次,降低1.4%,同比增加0.7亿人次,增长2.6%。8月份全国总运营里程的平均客运强度为0.831万人次每公里日,环比降低1.7%,同比降低4.9%。其中,43个城市开通运营地铁、轻轨线路272条,运营里程9722公里,完成客运量27.9亿人次,进站量16.5亿人次;16个城市开通运营单轨、磁浮、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25条,运营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运量7995万人次,进站量5360万人次;18个城市开通运营有轨电车、自动导向轨道线路34条,运营里程518公里,完成客运量1025万人次,进站量970万人次。 本月新增运营里程63.9公里,新增运营线路1条,为宁波地铁7号线;新增运营区段1个,为南京地铁5号线北段。 相关推荐:轨道交通展展位预订 轨道交通展免费报名参观 相关推荐:中国轨道交通发展高峰论坛免费参会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