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冬天,在新一轮疫情中悄然而至。寒风细雨中,全市上下与疫情激战正酣,重庆轨道交通建设投资也没有停摆。轨道集团建设的8条线路共计78公里,条条承载着全市人民的期盼,轨道交通建设者们战疫情、保安全、抓供应,为线路建设按期推进竭尽全力。
途经巴南区、南岸区的地铁24号线,疫情期防控期间建设蹄疾步稳,在项目三公司安全管理人员的协调下,四分之三的工点仍在正常施工。11月24日,24号线地龙湾站正式进入主体施工,为线路建设再添新彩。
每天一早,项目三公司安全质量部副主任冯文件就会打开手机,通过“智慧工地”视频监控,严密观察着24号线建设现场的“风吹草动”。一旦发现违章作业、不文明施工等情况,他就会立即打电话联系相关人员进行警告,监督其完成整改。
“由于疫情管控,部门绝大多数同事只能居家办公,视频监控就成为我们亲眼了解现场作业情况的主要方式。”据冯文件介绍,24号线全线20个工点共安装了192台摄像头,安全质量部、建设管理中心乃至集团领导,层层都能通过视频实时查看建设现场,还可以在电脑上调动摄像头的方位,实现作业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无死角。
为了避免人员流动造成疫情传播风险,24号线全部工点实行全封闭管理,在轨道集团的协调下,不仅施工工人、管理人员严格遵循“足不出户”,平时不会常驻工地的监理、质量检测、第三方监测等各参建单位人员也带着设备也进驻其中,与项目部人员同吃同住,以便相关工作不受影响。
每天,医疗人员专程上门,为驻扎在地铁24号线工地的1000余人逐一进行核酸检测;所有进出施工、生活办公场地的人员和车辆接受“三码”查验,守好疫情防控关口;运输砂石、水泥、钢筋等建材的货运车辆驾驶员全部实现“白名单”管理,确保同区内建材运输畅行无阻。虽然施工现场的建材存量至少可保障一周使用,但冯文件还是未雨绸缪,一边联系相关辖区争取跨区调运,一边努力挖掘新的供应商,以备不时之需。
大多数安全管理人员居家办公的时候,24号线建设现场仍有轨道集团员工的身影。项目三公司安全管理肖刚作为部门中唯一未遭封控的人员,承担起了巡视南岸区10个工点的重任。他办理好通行手续,驾车“点对点”前往工地,每天至少巡查3至4个工点。疫情防控、文明施工、消防安全、物资保障……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他都不厌其烦地反复检查、耐心叮嘱。“疫情管控期间,项目经理、总工程师等管理人员要沉在一线、作好表率,与大家多交流,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稳定。”在肖刚的带动下,各工点驻守人员劲头十足,建设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
作为我市重要的民生工程,重庆轨道交通防疫不可放松,建设更不能停步。轨道交通建设者们寸步不离“战场”,在全力以赴打好打赢疫情歼灭战的同时,也为之后放开手脚全速推进工程建设蓄力储能。
今年以来,江苏持续加大铁路建设投资,1-8月累计完成投资449.2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1.6%,超时序进度,确保完成年度目标。 9月5日,沪渝蓉高铁六合特大桥跨马汊河矮塔斜拉桥主墩连续梁“0号块”顺利完成混凝土浇筑,正式进入连续梁施工阶段。跨马汊河矮塔斜拉桥全长520米,塔高58.5米,为该标段关键控制性工程,对下一步架梁通道的打通至关重要。 中铁上海工程局沪渝蓉高铁南京枢纽站前2标一分部副经理杨志告诉记者,主塔“0号块”是连续梁的首件,接下来将采用悬臂浇筑法从两边桥墩向跨中施工,分25个阶段进行浇筑,最终实现桥体合龙。 与此同时,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隧道——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领航号”盾构机已掘进突破1000米大关,到达长江江底,开启万米穿江长跑之旅。隧道全长14.25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目前建设标准最高、掘进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世界级高铁越江隧道工程。 今年计划通车项目沪苏湖铁路已进入静态验收阶段,确保今年年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今年江苏铁路总投资预计将突破600亿元。目前,全省累计有超过780公里高铁在建,通苏嘉甬、宁淮城际、沪苏通二期等一批高铁项目都在紧锣密鼓的加快施工,预计2027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