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上曾出现过一则“一夜醒来欠地铁600多万”的热搜,一名网友称坐地铁出现检票故障,现场暂未解决,结果第二天起床收到信息要支付出站费用超过654万多元。
事发地广州地铁事后解释称,故障是由于网友持手机NFC卡显示异常,后续将会同发卡公司、手机厂商与乘客密切沟通、妥善处理。
之后地铁方面便再没有任何进展披露,而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开发和运营方,自始至终没有发声。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广州地铁的自动售检票系统项目等相关领域的主要合作方为佳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佳都科技”)。
据官网介绍,佳都科技是中国专业的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与服务提供商,提供从基础理论、核心算法到全场景应用的全栈式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
近期披露的2023年业绩中报预告来看,佳都科技上半年净利润预计3.5亿-4.2亿元,同比增加79.05%-114.86%。
结合一季报来看,佳都科技净利润是13.49亿元。这意味着,短短二季度三个月的时间,佳都科技的净利润亏掉近10个亿。
佳都科技纸面富贵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持有的另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云从科技(688327.SH)4911.8万股股票。
由于一季度AI概念狂飙,云从科技股价从年初的低点15.17元上冲到了47.33元/股。给佳都科技带来了约15亿元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而随着二季度末云从科技的股价掉回16.20元,佳都科技的浮盈,一下子少了10个亿。
抛开非经常性损益背后,佳都科技今年一季度主营业务收入10.87亿元,净利润只有777.59万元。按照中报预告,上半年扣非净利润为-3500万元至-4500万元,同比减少166.19%到185.10%,环比也由微利转为巨亏。
2022年度,佳都科技全年主营业务亏损-4069.63万元,作为一家踩在AI和智能城市风口上的巨头,佳都科技的每年超50亿元营收,真实盈利水平和技术贡献程度究竟如何?
低毛利,高无形资产
公开资料显示,佳都科技成立于1992年,主营业务为电子终端代理分销。
1999年11月,佳都科技通过重组原上市公司辽宁远洋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沪交所主板借壳上市。2008年起,公司收购新太科技,将业务重点转移到系统集成服务中,并在2013年进行重大资产重组,通过收购新科佳都等公司拓展了智能化轨道交通业务。
根据官网和年报信息,佳都科技的主营业务为:从事智能化轨道交通、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安防、通信增值、服务与集成(含网络及云计算产品和服务、IT综合服务。
公开资料显示,佳都科技的主要客户是各地地铁公司及各地方政府的公安、交通、应急管理部门。目前获取的订单包括广州、成都、长沙等地的交通数字化项目。在广州、长沙累计获取11条线路10-15年的运维服务。
2020、2021、2022三年,佳都科技的营收分别达到42.86亿、62.23亿、53.36亿,但对应扣非净利分别为7792.05万元,2.93亿元,-4069.63万元。2023年一季度营收10.87亿,扣非净利777.59万元。
换句话说,近几年在单季度平均营收过10亿的前提下,除2021年以外,佳都科技2020、2022及2023年上半年,都处在微利或亏损状态。
从经营水平来看,佳都科技的三大主营业务分别是行业智能产品及运营服务(软硬件自研与销售)、行业智能解决方案(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和ICT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信息与通信技术产品代理与服务外包)。
佳都科技的2022年度整体毛利率为12.38%,2021年毛利率为16.67%;2020年毛利率为15.69%。
这其中行业智能产品及运营服务(软硬件自研与销售)毛利最高,达到68.6%,但营收只有2.7亿,主要是在部分项目中,提供自研的软硬件设备,这类毛利相对最高,但体量很小。在佳都的营收体系中利润与毛利贡献微乎其微。
高技术公司还是工程转包专业户?
尽管佳都科技从事的主营业务之一,看似是技术含量很高的智能交通、智能城市集成业务,但在该公司毛利率与行业平均30%的水平相去甚远,反而与建筑工程承包10-15%的毛利率相近。
从多个司法纠纷案例披露的信息来看,佳都科技在多个项目中扮演的是分包商、采购商、招投标中介的角色,实际自有技术与产品在相关项目中的应用程度成谜。
佳都公司除参与招投标外,中标后自有的技术与设备、自研软件,在相应项目中的参与程度有限。
而佳都科技2022年超20亿元的行业智能解决方案(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收入中,实际自有技术、自研软件的参与程度有多高?16.13%的毛利率,从侧面也许能反映一定的真相。
数据显示,2024年9月,我国7米以上大中型新能源客车共销售4584辆,环比(3010辆)增长52.29%,同比(3493辆)增长31.93%;1-9月,累计销售23695辆,同比(22688辆)增长4.44%,较1-8月累计(下降0.44%)增长近5个百分点,累计增幅由负转正。9月份我国新能源客车市场发展势头强劲。 9月:远程/中车进三甲 欧辉/金龙/中通晋级 七家企业销量“双增” 由上表可见,在7米以上新能源客车销量排名上,今年9月,宇通客车(600066.SH)销量为1102辆,拿下新能源客车市场销冠,并成为唯一一家单月销量破千的品牌;排名跃升第二的远程商用车,销量为615辆,并于7月后再一次进入销量前十;排名第三的中车电动,销量为599辆,较上月排名上升两位。其余企业中,福田(600166.SH)欧辉、厦门金龙和中通客车(000957.SZ)排名较上月分别提升一位。 在7米以上新能源客车销量表现上,今年9月,前十企业中有7家企业实现了环比与同比“双增”,即宇通客车、远程商用车、中车电动、上海申沃、福田欧辉、厦门金龙和中通客车。其中,中车电动销量同比增长470.48%,领涨行业;福田欧辉和厦门金龙也实现销量同比翻倍增长;宇通客车销量同比增长也接近8成。而远程商用车、中车电动、福田欧辉、厦门金龙和中通客车等企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