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践行天津轨道交通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天津轨道交通集团积极推进大毕庄车辆段“分布式光伏+空气源热泵+能源智慧管理”多要素绿色低碳应用。日前,大毕庄车辆段通过碳排放核查及碳中和评估,取得了天津排放权交易所颁发的“碳中和证书”,成为天津轨道交通行业首个取得“碳中和”认证的车辆基地,充分展现了集团在绿色示范方面的引领作用,天津轨道交通在绿色升级转型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大毕庄车辆段位于6号线南孙庄地铁站南侧,占地面积37.5万平方米,主要承担6号线配属列车的运营停放和日常运维任务。作为集团深入研究设备设施节能试点,大毕庄车辆段通过采取绿色能源替代、节能技术应用、智能化管理相融合的方式,实现年发“绿电”850万kWh,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减少1.2万吨,综合运行费用减少90%,在节能低碳、降本增效方面交出一份优秀成绩单。
分布式光伏发电照亮绿色出行路
轨道交通集团充分利用屋顶资源,在大毕庄车辆段分期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2022年9月底,建设完成5.83MWp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为华北地区轨道交通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截至去年10月,该项目发电约850万kWh,日最高发电量达2.9万kWh。今年1月底即将完成二期5.2MWp工程建设,届时光伏总装机容量约11.03MW,预计年均发电量可达到1450万kWh,完全满足车辆段自身用电量需求,车辆段从能源端实现“零碳”排放,标志着天津轨道交通在绿色清洁能源供应方面再次取得阶段性成果。
空气源热泵打造节能低碳典范
大毕庄车辆段引进空气源热泵技术,利用空气中的热量供暖,这种设备具有节能、环保、高效等特点,相比原有使用燃油锅炉,仅供暖一项,基地每年综合费用节省近1500万元,二氧化碳排放减少5000余吨,极大地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碳排放。
能源管理系统引领智慧能源新时代
在应用绿色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的基础上,大毕庄车辆基地建立了能源管理系统,对车辆段电能、水能加装智能计量装置,搭建实时监测和分析平台,完成基地能源管理系统应用,并纳入6号线能源管理平台同步管理。能源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基地用电、用水等能源消耗数据的分类、分项动态监测,为优化用能调度和调整用能策略提供数据支撑,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消耗的精细化管理。
多措并举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在积极落实“双碳”目标的道路上,天津轨道交通集团不仅在光伏绿电、热泵技术应用方面取得成效,还积极拓展车辆轻量化技术、节能型行车组织模式、风水联动技术等多项节能举措,打出一系列节能减碳“组合拳”。
未来,天津轨道交通集团将以天津轨道交通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17611”发展蓝图为主线,着力推动七大绿色城轨发展行动,促进科技创新驱动节能降碳、示范建设引领绿色发展,全方位全过程推动天津城轨绿色升级,为实现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践行天津市“十项行动”,落实“三量”工作要求做出更大努力。
今年以来,江苏持续加大铁路建设投资,1-8月累计完成投资449.2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1.6%,超时序进度,确保完成年度目标。 9月5日,沪渝蓉高铁六合特大桥跨马汊河矮塔斜拉桥主墩连续梁“0号块”顺利完成混凝土浇筑,正式进入连续梁施工阶段。跨马汊河矮塔斜拉桥全长520米,塔高58.5米,为该标段关键控制性工程,对下一步架梁通道的打通至关重要。 中铁上海工程局沪渝蓉高铁南京枢纽站前2标一分部副经理杨志告诉记者,主塔“0号块”是连续梁的首件,接下来将采用悬臂浇筑法从两边桥墩向跨中施工,分25个阶段进行浇筑,最终实现桥体合龙。 与此同时,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隧道——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领航号”盾构机已掘进突破1000米大关,到达长江江底,开启万米穿江长跑之旅。隧道全长14.25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目前建设标准最高、掘进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世界级高铁越江隧道工程。 今年计划通车项目沪苏湖铁路已进入静态验收阶段,确保今年年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今年江苏铁路总投资预计将突破600亿元。目前,全省累计有超过780公里高铁在建,通苏嘉甬、宁淮城际、沪苏通二期等一批高铁项目都在紧锣密鼓的加快施工,预计2027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