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身边的公交车正变得越来越小?
据杭州公交集团统计,从2021年大规模“上新”中小型车辆起,杭州累计已有2629辆10米以下(车身长)公交车正在运营中,其中8米及以下车型占到了71.43%。
北京正计划在宽度6米以上的胡同引入“常规小型公交+需求响应微型公交”的复合型公交体系;今年6月,广州首批纯电动小公交亮相,全长6.54米,专为城中村设计;深圳出现“宝宝巴士”,全车仅有10个座位,只为便利市民从地铁到社区出行的“一百米”需求……
毋庸置疑,客流量锐减、车辆空驶率高,是各地在公交运营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那么“大车换小车”是主动求变还是被迫之举,是追求效率还是成本控制?公交载客量变小,市民的出行需求是否依然能兜底?今天,咱们来聊聊公交“瘦身”背后的城市发展逻辑。
杭州丁桥小蓝巴
来源:杭州公交集团
头部城市的公交为何都选择“瘦身”?
城市公交“瘦身”,大概可以从10年前说起——2013年,北京的城市街头出现了“袖珍”公交的身影,部分12米公交车开始被8.5米、10米车型替代。这在当年,是北京“特色”,现在已蔚然成风。
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目前,深圳公交的大、中、小型公交车比例已由6:2:2逐步调整为4:4:2;在公交分担率高达51.4%的山城重庆,仅有7座容量的小巷公交,从2020年的2条增至2023年的34条,日均营运里程1.36万余公里,运送乘客2.74万人次……
公交“瘦身”,为何成为全国一线、新一线城市的共同选择?
近两年来公交客运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公交运营收入减少、各地财政缩紧,确实加剧了部分城市的公交经营压力。但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副总工程师蔡润林看来,对于一线、新一线城市的公交来说,“活下去”并不是问题,换一种“更精准的活法”才重要,“尝试给公交大改小,并非是客流下降的无奈应对,而是适应城市交通体系快速变化的应变之举。”
公交车型的改变,根子在于大众出行习惯的变化。杭州就是一个典型的样本:
改变之一,在于轨道交通快速成网。
2012年11月24日,杭州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往返于湘湖站至文泽路站、临平站之间。地铁之于公交的边际效应仅一个多月就已出现:同一路线的快速公交B1区间(黄龙公交站-下沙城),因客流量大幅下降,在2013年2月1日停驶。
杭州快速公交B1路区间车
来源:杭州公交集团
再看杭州全域。十年间,杭州地铁建设快速推进,运营里程已累计至516公里,跃升至全国第六位。据最新数据统计,杭州地铁历史最高客流达到503.2万人次, 大大分担了城市出行压力,也分流了公交的固有客流量。
改变之二,在于城市道路的日益完善和汽车保有量的水涨船高。
从2019年到2022年,中国私家车保有量约从2.07亿辆增加到2.78亿辆。这与杭州的现状相合。
“多元化的出行方式,让市民在传统公交出行之外,也有诸多方案替代。所以公交的客流竞争压力才会凸显,这倒逼着公交公司必须要转型。”杭州市综合交通运输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海卫解释说。
轨道交通展消息 据交通运输部微信公众号消息,2025年8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31条,运营里程11210.7公里,实际开行列车372万列次,完成客运量28.8亿人次,进站量17.1亿人次。8月份,客运量环比减少0.4亿人次,降低1.4%,同比增加0.7亿人次,增长2.6%。8月份全国总运营里程的平均客运强度为0.831万人次每公里日,环比降低1.7%,同比降低4.9%。其中,43个城市开通运营地铁、轻轨线路272条,运营里程9722公里,完成客运量27.9亿人次,进站量16.5亿人次;16个城市开通运营单轨、磁浮、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25条,运营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运量7995万人次,进站量5360万人次;18个城市开通运营有轨电车、自动导向轨道线路34条,运营里程518公里,完成客运量1025万人次,进站量970万人次。 本月新增运营里程63.9公里,新增运营线路1条,为宁波地铁7号线;新增运营区段1个,为南京地铁5号线北段。 相关推荐:轨道交通展展位预订 轨道交通展免费报名参观 相关推荐:中国轨道交通发展高峰论坛免费参会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