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年。哈尔滨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市各项事业取得不凡成就,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坐公交车,以往风雨雪天要提前到站台等车,如今用手机查看行车位置,可以更好安排时间出门候车;以往在一些新建小区,坐公交车要长时间步行才能到达站点,如今在主城区出门500米内就有车坐;以往乘坐公交很耽搁时间,如今长距离出行可以选择地铁……
2012年,哈市成为全国创建国家公交都市首批示范城市,公共交通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10年来,哈市已获评国家公交都市,环保型车辆持续更新,安全性能提升、线网密度增加,坐车更便捷……如今,保障更有力、服务更优质、设施更完善、运营更安全、管理更规范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已初步建成。
未来,哈市综合立体交通结构布局将持续完善。按规划,到2025年,初步构筑起航空、铁路、公路、枢纽以及城市内部交通等组成的“广域联通、布局完善、内外畅通、经济高效”的交通网;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品质综合立体交通网。届时,层次更分明、功能更明确、衔接更顺畅、快慢更适宜、城乡全覆盖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将会让市民出行更加舒适、便利。
规划发展不留白
持续优化公交线网布局
王先生家住江北融创乐园附近,以往出行可选择的线路不多。“特别是从江北去江南,可能要倒两次车。”王先生说,“现在选择多了不少,有的线路走松花江公路大桥,有的线路走阳明滩大桥,从倒两次车到不用倒车,出行更方便了。”
2012年,哈市成为创建国家公交都市首批示范城市,公交线网密度是其中一项重要指标。10年间,哈尔滨市交通部门结合新建、新打通街路情况,围绕新建小区、旅游景点和重点建设项目,以满足市民乘车需求为导向,逐步填补公交线网空白。同时,以规划为先导,对全市公交线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基础上,为城市发展建设提供支撑。
截至2022年上半年,哈市主城区公交线路从10年前的百余条增加至约260条,几近翻番。线路总长度增加2000余公里,达到5500多公里。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也就是说,在主城区,市民出门走500米就能坐上公交车。
其中,交通部门主要在哈尔滨新区、松北区、群力地区、哈西地区等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填补了群力地区、哈尔滨新区、松北区,滨北公铁两用桥、松浦大桥等公交线网空白。同时,为永泰城、银泰城、王府井购物中心、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音乐厅、科技创新城、哈北站等10余个大项目提供公交配套服务。
绿色环保更安全
年新增更新车辆600标台
坐上纯电动空调公交车,夏天凉爽,冬天还有暖风,不仅舒适而且环保。从柴油车、汽油车、天然气车、混合动力车到纯电动车,10年间,与交通参与者们接触最为直接的公交车辆,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一同变迁。
哈市创建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以来,以每年600标台的数量进行公交车辆新增、更新。在车辆选用上,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舒适环保,逐步替换原有燃气燃油车辆。新能源公交车具有零排放、无污染、噪声低、能耗小等优点。目前,哈市主城区公交车辆达到6000余台,绿色环保车型占98%,主干线路实现环保公交车型全覆盖。
注重绿色节能环保的同时,车辆配置也升级提档,进一步提升了公交车品质和安全。整车外形设计美观,采用一级踏步、宽开门、全铝合金扶手、全铝塑轻型乘客座椅,配备冷暖空调、车载定位、视频监控、LED显示屏、电子后视镜等设备设施。
公交车行驶安全,关系着每个交通参与者。近年更新的车辆增加了更多安全配置。部分车辆配备360°环绕影像系统,车身周边有10余个摄像头形成俯瞰画面,实时为驾驶员展示车辆周边情况。同时,监控设备如发现驾驶员有打瞌睡情况,哪怕眼睛眨得慢了,都会发出提示音,并将信息上传至公交公司智能调度平台。
行车位置手机查
智慧云平台让“大数据”动起来
曾经“拥堵”“车辆久等不到”“车厢拥挤”等公交痼疾导致乘客体验不理想、企业管理效率低,严重困扰着公共交通行业发展。随着市民对公交出行要求逐步提高,传统交通管理服务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交通部门构建了智慧公交管理“云”平台,科技赋能是城市交通管理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哈尔滨城市交通管理的新思路。
以前,公交企业的调度人员只能在线路中途站点或终点站通过观察和记录车辆进出站时间来分析判断线路的运营情况,即便发生车辆扎堆进站或大间隔的情况也无法及时调配车辆。如今,智慧公交“云”平台建成投用,企业可以通过电脑了解线路所有车辆实时位置,配以客流普查系统掌握车厢拥挤程度,随时通过语音系统联系在途驾驶员,对线路进行调度。目前,“云”平台实现了对全市200余条公交线路、6000余台公交车辆进行实时监控,实现了行业、企业、线路不同层级的指挥监控调度。
同时,车辆运营情况同步至“哈尔滨交通出行”App及微信公众号,公众可以通过手机端实现车辆实时位置、到站情况、车厢拥挤度、公交线路沿途路况等信息查看,预知交通状况,提前规划出行时间,“掐点”出门坐车,掌握了公交出行的主动权,降低了时间成本。
换乘出行更便捷
地铁初步形成“十字+环线”骨架
曾经,公交是市民公共出行的唯一选择,但长距离出行时易遇到路堵,出行时间成本高。“工作单位在南岗,即便相中了松北区的房子也不敢买。”刘先生说,“路上不一定哪个点位堵车,整体出行时间就大大增加。”如果现在刘先生选房,出行时间可能就不再是顾虑的重点了——随着哈市地铁1、2、3号线“十字+环线”轨道交通骨架基本形成,长距离出行选择地铁,再换乘公交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这样的“地铁+公交”“地铁+私家车”出行模式,在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通车试运营后更加凸显。
地铁1号线、2号线、3号线逐步运营,哈市轨道交通“十字+环线”骨架雏形初现。特别是2021年首条穿越松花江的地铁2号线开通以来,拉“近”了江北与主城区的距离。
以往,家在新新怡园的王薇和家人周末出门活动,主要集中在松北区内,跨江交通成了阻碍出行的一道坎。如今,坐2号线不到半小时就能从世茂大道站到博物馆站了,直达、快速,还省去了自驾找车位的烦恼。随之而来的,是地铁沿线居民生活半径的扩大。
如果把地铁线网看作是骨架,那么地面交通则可以看作是公共交通的“毛细血管”和微循环。今后,公交加强与地铁的接驳,将是地面公交布局的重点之一。相比地铁长距离运输的便捷,地面公交则具备线路走向灵活、可就近设置站点等优势,灵活布局更加方便公众出行。
今年以来,江苏持续加大铁路建设投资,1-8月累计完成投资449.2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1.6%,超时序进度,确保完成年度目标。 9月5日,沪渝蓉高铁六合特大桥跨马汊河矮塔斜拉桥主墩连续梁“0号块”顺利完成混凝土浇筑,正式进入连续梁施工阶段。跨马汊河矮塔斜拉桥全长520米,塔高58.5米,为该标段关键控制性工程,对下一步架梁通道的打通至关重要。 中铁上海工程局沪渝蓉高铁南京枢纽站前2标一分部副经理杨志告诉记者,主塔“0号块”是连续梁的首件,接下来将采用悬臂浇筑法从两边桥墩向跨中施工,分25个阶段进行浇筑,最终实现桥体合龙。 与此同时,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隧道——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领航号”盾构机已掘进突破1000米大关,到达长江江底,开启万米穿江长跑之旅。隧道全长14.25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目前建设标准最高、掘进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世界级高铁越江隧道工程。 今年计划通车项目沪苏湖铁路已进入静态验收阶段,确保今年年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今年江苏铁路总投资预计将突破600亿元。目前,全省累计有超过780公里高铁在建,通苏嘉甬、宁淮城际、沪苏通二期等一批高铁项目都在紧锣密鼓的加快施工,预计2027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