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作为来源丰富、绿色低碳的二次能源,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推进氢能与传统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协调发展,上海电气瞄准未来市场,成立了上海氢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布局氢能赛道。今天,上海氢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揭牌,两款制氢装备首套下线,将为市场提供可定制化的制氢产品及能源系统解决方案。
电解水是制备氢气的主要路径。新下线的两款制氢装备中,“碱性电解装备”体积庞大,采用高性能电极催化剂及新一代隔膜材料,提高电解效率的同时,使用寿命大幅延长至20年以上。
上海氢器时代副总工程师吴亮介绍,它适用于化工、冶金等集中式的制氢用氢场景。“刚下线的碱性电解槽,产氢量达1500标方每小时,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个单体电解槽的产氢量。如果每年以8000个小时运行时间来说的话,我们最大规模的碱性电解槽,2000标方每小时的单体产气量,大概能生产1500吨绿氢每年。”
(大型设备为“碱性电解装备”,小型设备为 “PEM电解装备”)
另一款 “PEM电解装备”则相对小巧,单体产氢量达到每小时50标方,更适用于加氢站等灵活的制氢用氢场景。吴亮说,这两款产品都可以使用光伏、风电等绿电进行电解制氢。
“绿电通到我们的电解槽的装置之后,去通过电解水的方式生产出来氢气,就是绿氢,从源头到产品都是没有碳排放,是纯绿色的。”
上海氢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以绿色制氢装备为切入点,向氢能“制、储、加、用”全产业链延伸。揭牌仪式上,公司还与合作伙伴上海浦江特种气体有限公司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签订了首套制、储、加氢系统设备合同。吴亮说,后续产能将逐步爬坡。
“我们公司已经在2023年规划了500兆瓦的碱性电解槽的产能,相当于能生产2000标方的碱性电解槽50台;PEM我们是规划了百兆瓦级产能的产线,相当于能生产100台200标方的PEM电解槽。”
绿色低碳是上海正积极布局的新赛道之一,今年上海陆续出台一系列文件加大氢能布局,到2025年,上海氢能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上海氢器时代总经理助理王冬福说,随着大型制氢设备投入量产,未来氢能使用成本有望持续下降:
“现在氢能装备痛点其实就是经济性,未来形成规模化以后,成本就会降低,类似于我们国家光伏行业、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碱性电解槽的成本,我们预计到2030年要降30%以上;前端可再生能源,比如说风电、太阳能发电,这个电价直接影响到了氢气的一个生产成本,未来我们预计未来也会出现降低,基本上每年以5%~10%的降幅。”
9月13日,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铁集团”)获悉,为期5天的铁路中秋小长假运输明日启动,自9月14日至18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7400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1480万人次,9月15日为客流最高峰日,预计发送旅客约1680万人次。 国铁集团客运部负责人介绍,今年中秋小长假旅游流、探亲流、学生流交织叠加,铁路客流总体将保持高位运行。从铁路12306预售情况来看,北京、广州、上海、成都、杭州、深圳、南京、武汉、西安、郑州等城市和北京至上海、长沙至广州、西安至成都、北京至呼和浩特、北京至郑州等区间客流较为集中。铁路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适应旅客出行需求强劲增长的新形势,精心制定假日运输方案,千方百计挖掘运输潜力,优化旅客列车开行方案,落实便民利民惠民举措,为旅客假日平安有序温馨出行和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科学配置资源,加大运力供给。全国铁路实行高峰线运行图,统筹高铁和普速运力资源,日均计划开行旅客列车11100余列,较日常增加590余列,安排加开跨铁路局集团公司直通旅客列车244列。用好铁路12306售票和候补购票数据,动态分析客流运行情况,灵活精准增加运力投放,采取加开临客、动车组重联运行、增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