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下午,深圳地铁13号线留仙洞站~百旺港大站区间(留仙洞站~中间风井段,下称“留风段”)右线隧道顺利贯通。至此留风段双线顺利贯通,标志着地铁13号线最长区间掘进取得重大进展。
13号线留百区间长约4.6km,为全线最长区间。
区间共设8座联络通道及1座中间风井,主体工程施工采用4台双模(EPB/TBM)盾构机,分别从留仙洞站和百旺港大站始发,在中间风井接收。
其中留风段区间长2.2km,左右线盾构均以TBM模式始发,掘进过程中分别经历2次模式转换,再以TBM模式接收。
盾构工效显著提升 攻克典型地质
留百区间地质条件异常复杂,深圳大部分典型极端地质在此得到体现。
区间有长距离高强度花岗岩,36处上软下硬地层,5处断层破碎带,其中全断面硬岩占比更是高达88%,强度高达177Mpa。
区间最高水压3.5bar,相当于喷泉喷出35米高度,施工难度极大。
为提高盾构机在复杂地层掘进的工效,有关参建单位通过优化刀具参数等措施,攻克了硬度极大的微风化黑云母花岗岩特殊地层施工难题;通过发明防喷涌装置等技术措施,大幅降低了不良地层的施工难度。
最终,盾构效率从最初1.8环/天,提升至4环/天。
优化二次注浆方案 破解卡点问题
针对区间隧道管片易上浮等质量问题,有关参建单位及时召开专家分析会,优化二次注浆施工方案,采取“两头双液浆施做止水环+中间单液浆填充”,极大提高了管片壁后填充密实率,确保了盾构施工安全和质量。
27项科研成果 技术引领创新
有关参建单位开展了《复合地质条件下长大区间双模(TBM-EPB)盾构机选型及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研究,承办了双模盾构技术交流会等观摩与交流会,通过课题攻关、科研引路,解决了现场大部分难题。
同时科研创新成果累累,发表论文9篇,国家级QC成果2项,发明专利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项,软件著作权授权2项、省部级QC成果2项,局级工法3项。
蛟龙出洞,虎跃鹏城
本次贯通标志着13号线最长区间施工取得“里程碑”式突破,为13号线全线贯通打下坚实基础。
13号线
一条未来跨越
南山、宝安、光明的市域快线
地铁13号线一期南起自南山区深圳湾口岸,止于宝安区上屋北站,线路全长约 22.4 km。
线路共设车站 16 座,其中换乘车站 11 座。全部为地下线,线路两端均预留延伸条件。沿线设内湖全地下停车场,出入线与登良东站接轨
9月13日,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铁集团”)获悉,为期5天的铁路中秋小长假运输明日启动,自9月14日至18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7400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1480万人次,9月15日为客流最高峰日,预计发送旅客约1680万人次。 国铁集团客运部负责人介绍,今年中秋小长假旅游流、探亲流、学生流交织叠加,铁路客流总体将保持高位运行。从铁路12306预售情况来看,北京、广州、上海、成都、杭州、深圳、南京、武汉、西安、郑州等城市和北京至上海、长沙至广州、西安至成都、北京至呼和浩特、北京至郑州等区间客流较为集中。铁路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适应旅客出行需求强劲增长的新形势,精心制定假日运输方案,千方百计挖掘运输潜力,优化旅客列车开行方案,落实便民利民惠民举措,为旅客假日平安有序温馨出行和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科学配置资源,加大运力供给。全国铁路实行高峰线运行图,统筹高铁和普速运力资源,日均计划开行旅客列车11100余列,较日常增加590余列,安排加开跨铁路局集团公司直通旅客列车244列。用好铁路12306售票和候补购票数据,动态分析客流运行情况,灵活精准增加运力投放,采取加开临客、动车组重联运行、增开高...